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目录 | 第9-11页 |
Content | 第11-13页 |
绪论 问题的提出 | 第13-31页 |
第一章 元问题:对宗教、儒家文化区人民信仰及近代佛学复兴诸观点的扬弃 | 第31-83页 |
·宗教的界说 | 第33-45页 |
·《宗教学通论新编》 | 第34-38页 |
·《宗教研究指要》 | 第38-41页 |
·《当代世界宗教学》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中国儒家文化区人民的信仰景观 | 第45-68页 |
·西方传教士的研究 | 第46-51页 |
·牟钟鉴的研究 | 第51-60页 |
·范丽珠的研究 | 第60-67页 |
·小结 | 第67-68页 |
·现代性视阈下的近代佛学思想 | 第68-83页 |
·清末民初的思想抉择 | 第68-72页 |
·梁启超先生的立场 | 第72-75页 |
·太虚大师的立场 | 第75-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二章 问题的出发点 | 第83-117页 |
·基督教之非 | 第85-96页 |
·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 | 第85-88页 |
·上帝所喜悦的人 | 第88-92页 |
·上帝是摩西的神学创造,耶稣被基督徒神化 | 第92-96页 |
·道教之是、非 | 第96-106页 |
·道教辨异 | 第97-99页 |
·印顺法师的有关论述 | 第99-106页 |
·儒家之是、非 | 第106-117页 |
·对儒家人本思想的肯定 | 第107-111页 |
·对儒家思想的批评 | 第111-117页 |
第三章 问题的核心 | 第117-199页 |
·对佛法的初期思索 | 第119-140页 |
·对佛法核心标准的探寻 | 第121-125页 |
·有关三论宗的前后思想变化 | 第125-134页 |
·有关唯识的前后思想变化 | 第134-140页 |
·佛法的真义——缘起性空 | 第140-164页 |
·佛法的核心是缘起 | 第141-146页 |
·佛法的根本教义是性空 | 第146-157页 |
·佛教是反神教的宗教 | 第157-164页 |
·不离中道的知识论 | 第164-184页 |
·知识论与认识论 | 第166-167页 |
·对人类认识能力的肯定 | 第167-175页 |
·金岳霖《知识论》中对“知识”的规定 | 第175-177页 |
·对知识的鉴别 | 第177-184页 |
·不离中道的实践论 | 第184-195页 |
·行践的理论基础——业感说的价值 | 第185-187页 |
·对佛教行践的历史性考察 | 第187-189页 |
·对中道行的正面阐述 | 第189-195页 |
·作为宗教的佛教 | 第195-199页 |
第四章 问题的解决 | 第199-217页 |
·回归三法印 | 第201-204页 |
·进窥释尊本怀 | 第204-208页 |
·掘发净土真义 | 第208-217页 |
第五章 问题?尚待解决 | 第217-229页 |
参考文献 | 第229-235页 |
致谢 | 第235-23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