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先秦哲学(~前220年)论文

《鹖冠子》思想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绪论第12-58页
 第一节 《鹖冠子》研究综述第12-29页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第12-13页
  二、《鹖冠子》研究成果综述第13-29页
   (一) 古代学者对《鹖冠子》的评述第13-19页
    1、柳宗元的《辩鹖冠子》第13-15页
    2、韩愈的《读鹖冠子》第15页
    3、陆佃《鹖冠子》序第15-16页
    4、《子略》对《鹖冠子》的评述第16-17页
    5、宋濂《诸子辨》第17页
    6、胡应麟《四部正伪》第17页
    7、《四库提要》对《鹖冠子》的评述第17-18页
    小结第18-19页
   (二) 近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第19-20页
    1、吕思勉对《鹖冠子》的评价第19-20页
    2、钱穆的《鹖冠子辨》第20页
   (三) 现代学者的研究成果第20-29页
    1、唐兰《马王堆出土<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的研究》中对《鹖冠子》与《黄帝四经》文本的比较第21页
    2、吴光《黄老之学通论》对于《鹖冠子》的研究第21-23页
    3、李学勤的《<鹖冠子>与两种帛书》第23页
    4、葛瑞汉的《<鹖冠子>:一部被忽略的汉前哲学著作》第23-25页
    5、丁原明《黄老之学论纲》对《鹖冠子》的研究第25页
    6、戴卡琳的专著《解读<鹖冠子>——从论辩学的角度》第25-27页
    7、孙福喜的专著《<鹖冠子>研究》第27-28页
    8、黄怀信的《<鹖冠子>汇校集注》第28页
    小结第28-29页
 第二节 《鹖冠子》其人、时代及思想构成第29-58页
  一、“鹖”,“鹖冠”,“鹖冠子”第29-32页
   (一) 作为动物的“鹖鸟”第29-30页
   (二) 作为服饰的“鹖冠”第30-31页
   (三) 作为隐士的鹖冠子第31-32页
  二、《鹖冠子》所处的时代背景:人名、官职及历史事件第32-37页
   (一) 人名第32-35页
    1、庞子、庞媛和庞焕第32-33页
    2、剧辛第33-34页
    3、曹沫第34-35页
   (二) 官职与行政制度第35页
   (三) 与历史事件对应的推测第35-37页
  三、《鹖冠子》的基本问题第37-43页
   (一) 社会政治现状第38-40页
    1、选贤第38页
    2、重法第38-39页
    3、权谋第39-40页
   (二) 天道论:现实政治的最高依据第40-41页
   (三) 基于自然秩序的政治制度建构第41-42页
   (四) 修养论:对君主个人的劝诫第42-43页
  四、《鹖冠子》对当时知识的态度及与诸子的关系第43-58页
   (一) 《鹖冠子》的“九道之学”第43-46页
    1、“九道”之所指第43-45页
    2、“心”对于“九道”的统摄第45-46页
   (二) 《鹖冠子》与诸子的关系第46-58页
    1、《鹖冠子》与道家第46-51页
    2、《鹖冠子》与墨家第51-53页
    3、《鹖冠子》与法家第53-54页
    4、《鹖冠子》与稷下学第54-56页
    小结第56-58页
第一部分 “天道”与“王道”:《鹤冠子》思想体系的中心第58-120页
 第一章 《鹖冠子》天道思想总论第58-69页
  第一节 《鹖冠子》天道论的特点第58-61页
   一、论述的隐晦性第59-60页
   二、观念的贯通与矛盾第60-61页
  第二节 “天道”与“人道”的沟通第61-69页
   一、天、道与气:形上世界第62-63页
   二、“法”与“命”:人间制度第63-64页
   三、与天道相对应的王道第64-69页
    (一) 君主的核心地位第64-65页
    (二) 人间秩序的建立第65页
    (三) 选贤与用兵第65-66页
    (四) 君主的自身修养第66页
    小结第66-69页
 第二章 《鹖冠子》“道”论研究第69-89页
  第一节 《鹖冠子》“道”论的总特征第69-74页
   一、对于“道”含义的概括第69-72页
   二、关于“道”在《鹖冠子》思想中的地位的分析第72-74页
  第二节 “道”与其他相关概念第74-81页
   一、“道”与第74-76页
   二、“道”与“德”第76-78页
   三、“道”与“术”第78-81页
  第三节 “道可稽”:道论重心的转变第81-85页
   一、天、地、人、命第83-84页
   二、天体的运行第84-85页
  第四节 道生法第85-89页
 第三章 《鹖冠子》“气”论研究第89-99页
  第一节 《鹖冠子》“气”论概述第89-95页
   一、“冲气”与“精气”第89-91页
   二、“气”与“元气”:《鹃冠子》“气”论特征第91-95页
    (一) “气”与宇宙生成模式第91-94页
    (二) “元气”第94-95页
  第二节 “气”与其它相关概念第95-99页
   一、“气”与“阴阳”第95-97页
   二、“气”与“味”第97-99页
 第四章 《鹖冠子》“天”观念研究第99-109页
  第一节 “天”的四种主要特性第100-104页
   一、“天”具有直观性第100-102页
   二、“天”具有恒常性和公正性第102-103页
   三、“天”缔造万物第103页
   四、“天”为圣人所效法第103-104页
  第二节 “道”:“天”背后的总根源第104-106页
  第三节 由“自然之天”转向“权威之天”第106-109页
 第五章 王道:源于自然法则的政治体系架设第109-120页
  第一节 天、地、人的贯通第109-111页
  第二节 寻求永恒的统治——以《王鈇》篇为例第111-120页
   一、金字塔式的行政制度第111页
   二、赏罚监督的运用第111-114页
   三、与《立政》、《小匡》、《齐语》的对比第114-120页
    (一) 《齐语》、《小匡》:军政是管子制度的中心第114-115页
    (二) 《立政》:由军政转向日常管理第115-117页
    (三) 《王铁》对管子制度的再发展第117-119页
     1、制度的神圣来源第117页
     2、伦理与教化:制度的最终目的第117-119页
    小结第119-120页
第二部分 社会政治思想第120-158页
 第六章 《鹖冠子》的选贤观第120-140页
  第一节 选贤是《鹖冠子》政治理论的核心第120-127页
   一、选贤的重要第120-121页
    (一) 选贤是实现统治秩序的前提第120-121页
    (二) 选贤是对现实的反思第121页
   二、殊途同归的“无为”思想第121-127页
    (一) 《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选贤和分职是“无为”的前提第123-125页
    (二) 《鹖冠子》:通过“有为”而达到的“无为”第125-127页
     1、《鹖冠子》与《吕氏春秋》、《淮南子》的不同第125-126页
     2、无为的实现第126-127页
  第二节 选贤的四个方面:五至、著希、使能和备知第127-140页
   一、广纳贤才的“五至”观第128-132页
    (一) “五至”是扩大选贤的范围第128-129页
    (二) “五至”是确立选贤的标准第129-130页
    (三) “五至”是强调君臣的协调第130页
    (四) 《博选》篇“五至”与《哀公》篇“五仪”的比较第130-132页
   二、明察秋毫的“著希”观第132-134页
    (一) 贤者之所以隐没第132-133页
    (二) 贤者之所以昭然第133-134页
   三、防患于未然的“使能”观第134-135页
   四、告诫贤人的“备知”观第135-140页
    (一) “时势”与“英雄”第136-137页
    (二) “时命”与“贤才”第137-138页
    (三) “知心”与“知事”第138-140页
 第七章 《鹖冠子》的用兵观第140-158页
  第一节 道家对于用兵的总体态度第140-144页
   一、“兵”是自然状态失落之后的产物第140-141页
   二、“兵”是万不得已才使用的手段第141-143页
   三、“用兵”需要“合道”第143-144页
  第二节 《鹖冠子》的用兵思想第144-148页
   一、贵人:用兵的基础第145-146页
   二、节制:用兵的原则第146-148页
    (一) “主道约束”第146-147页
    (二) 以道为本第147-148页
   三、战略:致胜的法宝第148页
  第三节 以“夜行”为代表的权术思想第148-158页
   一、对于《夜行》篇的不同理解第148-150页
   二、“夜行”与“权术”第150-152页
   三、权术在《鹖冠子》中的两种体现第152-157页
    (一) 用兵第152-155页
    (二) 威势第155-157页
   小结第157-158页
后记第158-159页
参考文献第159-161页

论文共16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果亲王允礼收藏中的《密印授记请问经》研究
下一篇:印顺法师的佛学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