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绪论 | 第11-25页 |
第一节 研究相关动态 | 第11-17页 |
第二节 选题意义与相关概念 | 第17-19页 |
第三节 研究对象 | 第19-21页 |
第四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第21-25页 |
第一章 “故事纲要” | 第25-66页 |
第一节 从汉文章回小说到蒙古文译本 | 第25-39页 |
一、汉文章回小说的蒙译 | 第25-27页 |
二、蒙古族文人对汉文章回小说的再创作 | 第27-39页 |
第二节 从蒙古文译文手抄本到“记录本” | 第39-52页 |
一、蒙古文译文“本森乌力格尔”的传播 | 第39-40页 |
二、胡尔奇的“记录本” | 第40-45页 |
三、胡尔奇对本子故事的记录:“故事纲要” | 第45-52页 |
第三节 从记录本“故事纲要”到演述文本“胡仁·乌力格尔” | 第52-64页 |
一、本子故事说唱能力 | 第52-53页 |
二、胡尔奇对记录本的口头转换 | 第53-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二章 “套语” | 第66-117页 |
第一节 文本转换过程中“套语”的纳入 | 第66-85页 |
一、主题“套语” | 第66-69页 |
二、故事情节中“套语”的纳入 | 第69-85页 |
第二节 “套语”的运用及其规则 | 第85-113页 |
一、主题“套语”的运用 | 第86-109页 |
二、“套语”运用规则 | 第109-113页 |
第三节 胡尔奇的故事建构模式 | 第113-116页 |
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三章 “即兴艺术” | 第117-148页 |
第一节 “伸缩技艺” | 第117-130页 |
一、故事情节内容的伸缩 | 第118-124页 |
二、影响伸缩策略的因素 | 第124-128页 |
三、伸缩原则 | 第128-130页 |
第二节 表演角色身份的转换 | 第130-135页 |
一、语言的不同表述方式 | 第130-133页 |
二、不同的角色身份对表演语言的选择 | 第133-135页 |
第三节 与听众的互动:“心理沟通的过程” | 第135-146页 |
一、表演场景中的听众 | 第135-136页 |
二、表演过程中与听众的互动 | 第136-144页 |
三、听众对演述文本的生成作用 | 第144-146页 |
小结 | 第146-148页 |
结论 | 第148-150页 |
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致谢 | 第158-15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