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5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5-20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相关概念解释 | 第15-17页 |
·展览(Exhibition) | 第15-16页 |
·城市(City) | 第16页 |
·产业(Industry) | 第16页 |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The Yangtze River Delta City Group) | 第16页 |
·关联分析(Association Analysis)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7页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二章 相关研究进展与基础理论 | 第20-3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简介 | 第20-24页 |
·国外展览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内展览与城市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产业分类及产业发展模式理论 | 第24-30页 |
·产业分类 | 第24-28页 |
·产业发展模式 | 第28-30页 |
第三章 长三角城市展览业时空分布分析 | 第30-43页 |
·长三角城市展览业发展概况 | 第30-34页 |
·产业发展政策与法规 | 第30-32页 |
·管理机构 | 第32页 |
·展览企业 | 第32-33页 |
·展览场馆 | 第33-34页 |
·长三角展览数量时空分布 | 第34-36页 |
·长三角各行业展览时空分布 | 第36-38页 |
·长三角各城市展览类别特点 | 第38-43页 |
第四章 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的关联与影响 | 第43-52页 |
·城市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的关联分析 | 第43-47页 |
·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关联的理论分析 | 第43-44页 |
·产业结构与展览业发展关联的实证分析 | 第44-47页 |
·城市产业结构影响展览业发展的方式 | 第47-49页 |
·产业经济为展览业提供基础支持 | 第47-48页 |
·产业群聚催生专业化展览的兴起 | 第48-49页 |
·产业发展的提升推动专业化展览品牌建设 | 第49页 |
·展览业发展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方式 | 第49-52页 |
·展览业发展促进市场贸易 | 第49-50页 |
·展览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 第50页 |
·展览业发展有助提高产业发展的国际化程度 | 第50-51页 |
·展览平台促进信息交流 | 第51-52页 |
第五章 基于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展览业发展途径实证分析 | 第52-83页 |
·基于上海市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展览业发展途径实证分析 | 第52-60页 |
·上海市 2008-2011 年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 | 第52-53页 |
·上海市 2008-2012 年展览发展基本状况 | 第53-58页 |
·产业结构与上海市展览发展耦合度分析 | 第58-59页 |
·上海市展览业的定位和发展途径选择 | 第59-60页 |
·基于苏州市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展览业发展途径实证分析 | 第60-66页 |
·苏州市 2008-2010 年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 | 第60-61页 |
·苏州市 2008-2012 年展览发展基本状况 | 第61-64页 |
·产业结构与苏州市展览发展耦合度分析 | 第64-65页 |
·苏州市展览业的定位和发展途径选择 | 第65-66页 |
·基于杭州市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展览发展途径实证分析 | 第66-72页 |
·杭州市 2008-2011 年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 | 第66-67页 |
·杭州市 2008-2012 年展览发展基本状况 | 第67-70页 |
·产业结构与杭州市展览发展耦合度分析 | 第70-71页 |
·杭州市展览的定位和发展途径选择 | 第71-72页 |
·基于南京市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展览业发展途径实证分析 | 第72-77页 |
·南京市 2008-2011 年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 | 第72-73页 |
·南京市 2008-2012 年展览发展基本状况 | 第73-76页 |
·产业结构与南京市展览发展耦合度分析 | 第76-77页 |
·南京市展览的定位和发展途径选择 | 第77页 |
·基于义乌市城市产业发展现状的展览业发展途径实证分析 | 第77-83页 |
·义乌市 2008-2011 年经济及产业发展状况 | 第77-78页 |
·义乌市 2008-2012 年展览发展基本状况 | 第78-81页 |
·产业结构与义乌市展览发展耦合度分析 | 第81-82页 |
·义乌市展览的定位和发展途径选择 | 第82-83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83-86页 |
·对研究的简单总结 | 第83-84页 |
·论文的创新与展望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89页 |
附录 | 第89-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