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一、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概要及其理论基础 | 第10-25页 |
(一)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内涵及其动态结构 | 第10-19页 |
1.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及其机制 | 第10-14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动态结构 | 第14-19页 |
(二) 多学科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9-25页 |
1. 马克思主义人的主体性理论和实践交往理论 | 第19-21页 |
2. 传播学的“有限效果”的受众理论 | 第21-22页 |
3. 心理学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 第22-23页 |
4. 社会学的政治社会化理论和哈贝马斯交谈理论 | 第23-25页 |
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运行的困境 | 第25-37页 |
(一) 驱动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 第26-29页 |
1. 接受主体政治社会化的内驱力不足 | 第26-27页 |
2. 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内容与接受主体的内在需求吻合不够 | 第27-28页 |
3. 思想政治教育“理通行不通”削弱了其自身的吸引力 | 第28-29页 |
(二) 传导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 第29-31页 |
1. 传统单一的直接传导方式存在弊端 | 第29-30页 |
2. 多向式传导方式未能形成有效统合 | 第30-31页 |
(三) 监控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 第31-34页 |
1. 未能从动态发展的角度把握接受主体思想状况 | 第32-33页 |
2. 接受客体和接受介体未能与接受主体有效契合 | 第33页 |
3. 传授者对接受主体的调控缺乏及时性 | 第33-34页 |
(四) 反馈机制运行的主要困境 | 第34-37页 |
1. 机械地以接受主体的认知来评价接受效果 | 第34-36页 |
2. 传授者缺乏对接受过程的及时反思和反馈 | 第36页 |
3. 传授者对接受主体的接受效果缺乏持续性的检验 | 第36-37页 |
三、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有效运行的策略 | 第37-50页 |
(一) 驱动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动力系统 | 第38-41页 |
1. 根据差别需要的原则,贴近现实生活 | 第38-39页 |
2. 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价值认同 | 第39-40页 |
3. 营造公正的政治氛围,减少外在阻力 | 第40-41页 |
(二) 传导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运行系统 | 第41-43页 |
1. 直接经验的感知传导 | 第41-42页 |
2. 交互式的双向传导 | 第42页 |
3. 多源式的多向传导 | 第42-43页 |
(三) 监控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保障系统 | 第43-46页 |
1. 预测和把握接受主体的思想发展状况 | 第43-44页 |
2. 培养传授者对具体接受活动的监控能力 | 第44-45页 |
3. 成立监控机构,守护思想政治教育 | 第45-46页 |
(四) 反馈机制——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检验系统 | 第46-50页 |
1. 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 | 第46-47页 |
2. 注重反思与反馈的时效性 | 第47-48页 |
3. 了解接受主体的评价状况 | 第48-50页 |
结语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