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9页
第1章 绪论第9-15页
   ·论文的研究背景第9-11页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11-12页
   ·论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2-13页
   ·论文的研究方法第13-15页
第2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概述第15-25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涵第15-17页
     ·志愿服务的含义第15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含义第15-16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第16-17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特点第17-18页
     ·参与的自愿性第17页
     ·活动的公益性第17页
     ·参与的广泛性第17-18页
     ·活动的社会性第18页
     ·鲜明的实践性第18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内容第18-21页
     ·积极参与扶贫开发第18-19页
     ·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第19-20页
     ·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第20页
     ·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服务第20-21页
     ·积极参与海外志愿服务活动第21页
   ·中外大学生志愿服务比较研究第21-25页
     ·组织形式的差异第22页
     ·志愿者能力建设上的差异第22-23页
     ·激励措施上的差异第23-24页
     ·体制保障上的差异第24-25页
第3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第25-31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载体第25-27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第25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形式第25-26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载体的必然性第26-27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丰富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第27-28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突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第27-28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彰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念第28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示范原则第28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第28-31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第29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第29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能激发大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第29-31页
第4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31-41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引导功能第31-34页
     ·引导功能的内涵第31页
     ·引导功能的表现第31-34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凝聚功能第34-36页
     ·凝聚功能的内涵第34页
     ·凝聚功能的表现第34-36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协调功能第36-38页
     ·协调功能的内涵第36页
     ·协调功能的表现第36-38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激励功能第38-41页
     ·激励功能的内涵第38页
     ·激励功能的表现第38-41页
第5章 大学生志愿服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第41-51页
   ·大学生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第41-42页
     ·志愿者队伍组织体系不完善,队伍流失率高第41页
     ·志愿者管理机制不健全第41页
     ·志愿者服务以活动为导向,项目缺少创新性第41-42页
     ·缺乏全国性的法律保障第42页
   ·高校加强组织管理,有效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42-44页
     ·高校要加强对青年志愿者招募的组织管理第42-43页
     ·高校要加强对志愿者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第43-44页
     ·高校要加强对志愿者宣传工作的组织管理第44页
   ·健全制度保障,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44-47页
     ·落实物质保障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物质保障第44-45页
     ·建立法制保障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立法保障第45-46页
     ·落实激励机制,为志愿行动提供新动力第46-47页
   ·坚持志愿服务活动“品牌化、长期化、基地化”导向,确保志愿服务健康发展第47-51页
     ·打造服务品牌,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化第47-48页
     ·拓宽服务领域,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长期化第48页
     ·拓展志愿服务项目,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基地化第48-51页
结语第51-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研究
下一篇: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