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第一章 研究背景 | 第8-19页 |
| ·高激发态里德堡原子 | 第8-11页 |
| ·里德堡原子的物理性质 | 第8-9页 |
| ·里德堡态的产生与检测 | 第9-10页 |
| ·静电场中的里德堡原子 | 第10-11页 |
| ·原子或分子极化率 | 第11页 |
| ·关于极化率的一些计算 | 第11-13页 |
| ·振子强度求和(summation of oscillator strengths) | 第11-12页 |
| ·有效量子数(effective quantum numbers) | 第12页 |
| ·微扰理论(perturbation theory) | 第12-13页 |
| ·R-Matrix理论 | 第13页 |
| ·变分法(variational calculations) | 第13页 |
| ·统计计算 | 第13页 |
| ·模型势的采用和发展 | 第13-14页 |
| ·关于高里德堡态原子的极化率的一些研究 | 第14-18页 |
| ·论文的结构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里德堡铷原子极化率 | 第19-40页 |
| ·引言 | 第19页 |
| ·理论方法 | 第19-34页 |
| ·模型势 | 第19-20页 |
| ·B样条 | 第20-24页 |
| ·径向矩阵元的求解 | 第24-28页 |
| ·碱金属能级 | 第28-30页 |
| ·标量极化率与张量极化率 | 第30-34页 |
| ·结果分析讨论 | 第34-40页 |
| 第三章 总结与展望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4页 |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