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中国政治论文--国家行政管理论文

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研究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42页
 一、 研究背景和意义第19-23页
  (一) 研究背景第19-21页
  (二) 选题意义第21-23页
 二、 与研究相关的几个问题及说明第23-24页
  (一) 三网的界定第23页
  (二) 本文三网融合主体的界定第23-24页
 三、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第24-38页
  (一) 三网融合的相关研究第24-31页
  (二) 政府责任的相关研究第31-35页
  (三)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相关研究第35-38页
 四、 论文研究思路、方法与创新点第38-42页
  (一) 研究思路第38-39页
  (二) 研究方法第39-40页
  (三) 论文创新点第40-42页
第二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体系第42-60页
 一、 三网融合发展对政府责任的需求第42-47页
  (一) 法律方面的需求第43-44页
  (二) 社会秩序方面的需求第44-45页
  (三) 行政管理方面的需求第45页
  (四) 经济方面的需求第45-46页
  (五) 技术方面的需求第46-47页
 二、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构成第47-54页
  (一) 法律责任第47-50页
  (二) 社会责任第50-51页
  (三) 行政责任第51-53页
  (四) 经济责任第53页
  (五) 技术责任第53-54页
 三、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分析框架第54-60页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的主体分析框架第54-56页
  (二)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体系特征分析第56-60页
第三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现状分析第60-96页
 一、 我国三网的发展历程第60-74页
  (一) 电信业的发展第60-65页
  (二) 广电业的发展第65-71页
  (三)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第71-74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的 PEST 分析第74-78页
  (一) 政治环境分析(P)第74-75页
  (二) 经济环境分析(E)第75-76页
  (三) 社会环境分析(S)第76-77页
  (四) 技术环境分析(T)第77-78页
 三、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历程第78-90页
  (一) 三网融合的发展阶段第78-82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第82-87页
  (三) 我国三网融合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第87-90页
 四、 我国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责任现状及问题分析第90-96页
  (一) 三网融合中的政府责任现状第90-93页
  (二) 三网融合中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分析第93-96页
第四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法律责任分析第96-117页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法律责任的内涵第96-101页
  (一) 政府法律责任的基本内容第96-99页
  (二) 政府法律责任的作用机制第99-101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法律责任现状及问题第101-104页
  (一) 法律环境缺失第101-102页
  (二) 权力分散、多头管理第102-103页
  (三) 现行法律缺乏预见性第103-104页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法律责任的特点第104-107页
  (一) 政府法律责任先行第104-106页
  (二) 监管机构融合第106-107页
  (三) 产业立法呈现“竞争法化”趋势第107页
  (四) 法律体系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第107页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法律责任的对策第107-117页
  (一) 制定统一的三网融合法律第108-111页
  (二) 动态修订反垄断法第111-113页
  (三) 加强法律执行能力建设第113-115页
  (四) 改革争议解决程序第115-117页
第五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社会责任分析第117-136页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社会责任的内涵第117-124页
  (一) 政府社会责任的基本内容第118-122页
  (二) 政府社会责任的作用机制第122-124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社会责任现状及问题第124-127页
  (一) 普遍服务的统一性缺失第124-125页
  (二) 普遍服务的履行缺位第125-127页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社会责任的特点第127-128页
  (一) 突出普遍服务,重视社会责任第127页
  (二) 改革管制模式,释放政策动力第127-128页
  (三) 培育多元主体,提升竞争活力第128页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的政府社会责任的对策第128-136页
  (一) 确定普遍服务的法律内容第128-129页
  (二) 健全利益协调机制第129-131页
  (三) 建立用户参与机制第131-134页
  (四) 推动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第134-136页
第六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的政府行政责任分析第136-154页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行政责任的内涵第136-140页
  (一) 政府行政责任的基本内容第136-137页
  (二) 政府行政责任的作用机制第137-140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行政责任现状及问题第140-143页
  (一) 监管机构分散第140页
  (二) 监管体制不完善第140-141页
  (三) 监管过度与缺位并存第141页
  (四) 政府行政能力不足第141-143页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行政责任的特点第143-148页
  (一) 监管机制适应融合发展环境第143-147页
  (二) 管制政策适应融合发展环境第147-148页
  (三) 承载与内容管制分离第148页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行政责任的对策第148-154页
  (一) 重组监管机构第149-150页
  (二) 调整监管体制第150-152页
  (三) 优化监管机构权责第152-154页
第七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经济责任分析第154-173页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经济责任的内涵第154-160页
  (一) 政府经济责任的基本内容第154-158页
  (二) 政府经济责任的作用机制第158-160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经济责任现状及问题第160-163页
  (一) 产权结构不合理第161-162页
  (二) 产业基础十分薄弱第162-163页
  (三) 进入规制不健全第163页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经济责任的特点第163-167页
  (一) 产业政策目标明确第163-165页
  (二) 融合规制主体专门化第165-166页
  (三) 规制发展呈现阶段性第166-167页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经济责任的对策第167-173页
  (一) 设立三网融合规制主体第167-168页
  (二) 推动基础建设第168-169页
  (三) 规范市场秩序第169-170页
  (四) 促进形成多元竞争主体第170-172页
  (五) 提供财政扶持第172-173页
第八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技术责任分析第173-189页
 一、 三网融合中政府技术责任的内涵第173-177页
  (一) 政府技术责任的基本内容第173-174页
  (二) 政府技术责任的作用机制第174-177页
 二、 我国三网融合中政府技术责任履行现状及问题第177-179页
  (一) 物理联网尚未完成第177页
  (二) 网络与技术中立原则尚未建立第177页
  (三) 相关技术基础薄弱第177-179页
 三、 国外三网融合中政府履行技术责任的特点第179-181页
  (一) 网络中立和技术中立第180页
  (二) 互联互通规制第180-181页
 四、 完善我国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技术责任的对策第181-189页
  (一) 确定演进路线及国家技术标准第181-185页
  (二) 建立技术监管体系第185-187页
  (三) 建立行政监管体系第187-189页
第九章 三网融合发展中政府责任的案例分析——以中国电信业为例第189-203页
 一、 中国电信业监管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第189-191页
  (一) 组织架构第190页
  (二) 监管目标第190页
  (三) 电信监管职能配置第190-191页
 二、 三网融合中电信业的政府责任现状第191-193页
  (一) 我国电信监管能力存在的问题第191-192页
  (二) 电信监管的创制能力不足第192-193页
  (三) 电信监管的实施能力不足第193页
  (四) 电信监管的保障能力不足第193页
 三、 三网融合中的电信业政府责任体系构建第193-200页
  (一) 法律责任第193-195页
  (二) 社会责任第195-197页
  (三) 行政责任第197-198页
  (四) 经济责任第198-199页
  (五) 技术责任第199-200页
 四、 关于完善我国电信业政府责任体系的建议第200-203页
  (一) 法律责任: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第200-201页
  (二) 行政责任:成立独立的监管机构第201页
  (三) 社会责任:确定普遍服务内容和机制第201页
  (四) 经济责任:引导面向三网融合的发展第201-202页
  (五) 技术责任:注重网络信息安全保障第202-203页
结论第203-208页
 一、 研究得出的结论第203-206页
 二、 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206-207页
 三、 进一步研究展望第207-208页
参考文献第208-220页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第220-221页
后记第221页

论文共22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制度主义视角下的东亚国际体系转型
下一篇:提升公共政策效能的路径研究--基于公共舆论视角的理论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