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中文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导论 | 第13-29页 |
一、论文选题及意义 | 第13-15页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5-22页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2-25页 |
四、研究方法和基本结构 | 第25-27页 |
五、论文的不足、创新点 | 第27-29页 |
第一章 国际体系转型的路径:制度主义的逻辑 | 第29-56页 |
第一节 体系、国际体系与国际体系转型 | 第29-37页 |
一、体系与国际体系 | 第29-32页 |
二、国际体系的转型 | 第32-37页 |
第二节 制度与制度主义 | 第37-47页 |
一、制度的界定 | 第37-41页 |
二、新自由制度主义 | 第41-43页 |
三、社会学制度主义 | 第43-44页 |
四、历史制度主义 | 第44-47页 |
第三节 国际体系转型与制度的理论阐述 | 第47-54页 |
一、现实主义关于体系转型与制度的阐述 | 第47-50页 |
二、自由主义关于体系转型与制度的阐述 | 第50-52页 |
三、建构主义关于体系转型与制度的阐述 | 第52-54页 |
小结 | 第54-56页 |
第二章 国际体系转型的框架:制度主义的层次 | 第56-77页 |
第一节 影响体系转型的制度要素分析 | 第56-63页 |
第二节 体系转型的必要条件:制度的支撑 | 第63-68页 |
一、减少不确定性 | 第63-65页 |
二、提高制约性 | 第65-66页 |
三、增强规范性 | 第66-68页 |
第三节 体系转型的充分条件:制度的推动 | 第68-72页 |
一、关注特定背景与共有信念的联系 | 第68-69页 |
二、强调路径依赖与意外后果的并存性 | 第69-72页 |
第四节 体系转型的评价标准:制度的目的 | 第72-75页 |
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特征:制度主义的表现 | 第77-100页 |
第一节 东亚国际体系的历史演进:制度的变迁 | 第77-88页 |
一、“礼治”制度下的华夷体系 | 第78-81页 |
二、“条约”制度下的殖民体系 | 第81-85页 |
三、意识形态对抗下的两极体系 | 第85-88页 |
第二节 东亚国际体系的现状:权力结构与现有制度的相合性 | 第88-93页 |
一、制度的开放性:权力结构的多极化 | 第89-90页 |
二、制度的多层次性:行为体的多元化 | 第90-91页 |
三、制度的包容性:互动方式的多样化 | 第91-93页 |
第三节 东亚国际体系的困境:权力结构与现有制度的非相合性 | 第93-98页 |
一、制度的滞后性:美国强化对体系转型的主导权 | 第94-96页 |
二、制度的剩余性:新兴国家的迅速发展 | 第96-98页 |
小结 | 第98-100页 |
第四章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策略:制度主义的影响 | 第100-119页 |
第一节 加强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内聚性 | 第100-105页 |
第二节 增强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动力源 | 第105-116页 |
一、遵循权力结构和观念结构的双轨模式 | 第105-109页 |
二、坚持良性路径和危机管理的双重考量 | 第109-116页 |
第三节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发展预期 | 第116-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五章 东亚国际体系转型的案例——制度主义的应用 | 第119-143页 |
第一节 体系转型的背景因素与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的发展 | 第119-127页 |
一、合作机制的比较优势是转型的启动资本 | 第119-122页 |
二、合作机制的历史沿革是转型的存在基础 | 第122-124页 |
三、合作机制的现状分析是转型的现实需要 | 第124-127页 |
第二节 体系转型的实施策略与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的制度化模式 | 第127-135页 |
一、合作机制的建构起点是转型的内聚性 | 第128-130页 |
二、合作机制的建构关键是转型的动力源 | 第130-134页 |
三、合作机制的建构路径是转型的发展预期 | 第134-135页 |
第三节 体系转型的评价标准与中日韩三国合作机制的建构与兼容 | 第135-142页 |
一、合作机制的制度建构是体系转型的强制性 | 第135-139页 |
二、体系转型的合法性与合作机制的制度兼容 | 第139-142页 |
小结 | 第142-143页 |
结论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5页 |
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155-156页 |
后记 | 第156-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