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

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任务难度和认知方式的调节作用

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问题提出第14-45页
 1 情绪概述第15-24页
   ·情绪的概念第15-16页
   ·情绪的基本理论第16-18页
   ·情绪的分类第18-20页
   ·情绪诱发的主要方法第20-23页
   ·情绪的评价方法第23-24页
 2 注意灵活性第24-26页
   ·注意灵活性的概念第24页
   ·注意灵活性的实验范式第24-26页
 3 情绪对注意的影响第26-33页
   ·情绪对注意广度的影响第26-29页
   ·情绪影响注意的脑机制第29-30页
   ·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第30-33页
 4 任务难度和情绪对注意的影响第33-36页
   ·任务难度及其操纵第33-34页
   ·任务难度对情绪与认知成绩间关系的影响第34-35页
   ·任务难度影响情绪与注意间关系的理论解释第35-36页
 5 认知方式与情绪效应第36-38页
   ·认知方式的概念第36-37页
   ·不同认知方式个体的认知加工过程的特点第37-38页
   ·认知方式对情绪与认知关系的影响第38页
 6 问题提出第38-42页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第38-40页
   ·本研究主要探讨的问题第40-41页
   ·研究目的第41页
   ·研究意义第41-42页
 7 研究假设第42-43页
 8 研究思路第43-45页
第二章 情绪材料评定第45-50页
 1 实验一 影片材料的评定第45-46页
   ·研究目的第45页
   ·方法第45-46页
   ·结果第46页
   ·结论第46页
 2 实验二 图片材料的评定第46-50页
   ·研究目的第46页
   ·方法第46-48页
   ·结果第48-49页
   ·结论第49-50页
第三章 研究一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第50-66页
 1 实验一 高趋近和低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条件下的注意灵活性第50-53页
   ·实验目的第50页
   ·实验假设第50页
   ·方法第50-52页
   ·结果与分析第52-53页
 2 实验二 高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注意灵活性第53-57页
   ·实验目的第53页
   ·实验假设第53-54页
   ·方法第54-55页
   ·结果与分析第55-56页
   ·实验一与实验二的讨论第56-57页
   ·结论第57页
 3 实验三 高低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第57-61页
   ·实验目的第57-58页
   ·实验假设第58页
   ·方法第58-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61页
 4 实验四 低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和中性情绪条件下的注意灵活性第61-65页
   ·实验目的第61页
   ·实验假设第61页
   ·方法第61-62页
   ·结果与分析第62-63页
   ·实验三与实验四讨论第63-65页
   ·实验三与实验四结论第65页
 5 研究一总结论第65-66页
第四章 研究二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与任务难度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第66-79页
 1 实验五任务难度对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的调节作用第67-71页
   ·实验目的第67页
   ·实验假设第67-68页
   ·方法第68页
   ·结果与分析第68-71页
 2 实验六任务难度对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的调节作用第71-74页
   ·实验目的第71页
   ·实验假设第71页
   ·方法第71-72页
   ·结果与分析第72-74页
 3 研究二讨论第74-78页
 4 研究二结论第78-79页
第五章 研究三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与认知方式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第79-88页
 1 实验七认知方式对趋近动机的积极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的调节作用第79-83页
   ·实验目的第79页
   ·实验假设第79页
   ·方法第79-80页
   ·结果与分析第80-83页
 2 实验八认知方式对回避动机的消极情绪影响注意灵活性的调节作用第83-86页
   ·实验目的第83页
   ·实验假设第83页
   ·方法第83-84页
   ·结果与分析第84-86页
 3 研究三讨论第86-87页
 4 研究三结论第87-88页
第六章 总讨论第88-97页
   ·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对注意灵活性的影响第88-90页
   ·任务难度对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与注意灵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第90-93页
   ·认知方式对不同动机强度的情绪与注意灵活性关系的调节作用第93-94页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第94页
   ·本研究的局限及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94-97页
第七章 总结论第97-98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98-114页
附录第114-116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著第116-117页
致谢第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初中生羞怯的结构、特点及遗传与环境的影响作用
下一篇: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国城镇化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