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目录 | 第7-9页 |
1 文献综述 | 第9-25页 |
·玉米纹枯病的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玉米纹枯病发病情况 | 第9页 |
·玉米纹枯病的致病机理 | 第9-10页 |
·传统玉米纹枯病的防治措施 | 第10-11页 |
·植物抗病相关基因 | 第11页 |
·木霉几丁质酶及其基因 | 第11-13页 |
·木霉几丁质酶的分类 | 第12页 |
·木霉生防机制以及几丁质酶的作用 | 第12页 |
·木霉几丁质酶的基因及表达调控 | 第12-13页 |
·葡聚糖酶及其基因 | 第13-15页 |
·葡聚糖酶的特性及分类 | 第13-14页 |
·葡聚糖酶作用机理 | 第14页 |
·葡聚糖酶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14页 |
·葡聚糖酶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在植物抗性的改进 | 第15-16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植株中高效表达的策略 | 第16-18页 |
·构建的植物表达载体中含有MARs能高效提高外源基因 | 第16页 |
·外源基因的启动子强度决定外源基因在植物体内的表达强度 | 第16-17页 |
·降低外源基因的拷贝数能使外源基因理想的表达 | 第17页 |
·利用信号肽进行表达产物的定位 | 第17-18页 |
·建立位点特异的重组体系 | 第18页 |
·利用叶绿体和线粒体进行遗传转化 | 第18页 |
·其他策略 | 第18页 |
·玉米密码子偏好的特征 | 第18-19页 |
·转基因玉米研究史 | 第19-24页 |
·转基因受体系统的选择 | 第20-21页 |
·常用的遗传转化方法 | 第21-24页 |
·抗性标记基因 | 第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41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9页 |
·受体材料和目的基因 | 第25页 |
·菌株和载体 | 第25页 |
·主要试剂和试剂盒 | 第25-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页 |
·培养基 | 第26-28页 |
·抗生素和激素 | 第28-29页 |
·试验方法 | 第29-41页 |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木霉几丁质酶基因和大豆葡聚糖酶基因的获得 | 第29页 |
·双价表达载体pCAMBIA3301-glu-chi的构建 | 第29-36页 |
·植物表达载体转化农杆菌 | 第36-37页 |
·胚性愈伤组织受体系统的建立 | 第37页 |
·遗传转化方法 | 第37-39页 |
·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 | 第39-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52页 |
·基因改造 | 第41-46页 |
·几丁质酶基因改造 | 第41-44页 |
·葡聚糖酶基因改造 | 第44-46页 |
·双价表达载体pCAMBIA3301-glu-chi的构建 | 第46-49页 |
·目的基因的获得 | 第46页 |
·中间载体pCAMBIA3301-glu的构建 | 第46-47页 |
·中间载体pCAMBIA3301-ubi-glu的构建 | 第47页 |
·中间载体pBI221-chi的构建 | 第47-48页 |
·双价载体pCAMBIA3301-glu-chi的构建 | 第48页 |
·植物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 | 第48-49页 |
·转基因植株分子检测 | 第49-52页 |
·转基因植株产生过程 | 第49-50页 |
·T0代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0-51页 |
·T1代转丛因植株的分子检测 | 第51-52页 |
4 讨论 | 第52-56页 |
·基因改造 | 第52页 |
·幼胚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52-53页 |
·幼胚大小 | 第52-53页 |
·玉米基因型 | 第53页 |
·愈伤的损失 | 第53页 |
·农杆菌介导玉米遗传转化 | 第53-55页 |
·质粒的选择 | 第53-54页 |
·侵染之前愈伤的继代时间 | 第54页 |
·农杆菌侵染浓度及侵染时间 | 第54页 |
·共培养时间及温度 | 第54-55页 |
·基因枪遗传转化 | 第55页 |
·双价载体的构建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