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民事诉讼法论文

诉调对接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7页
目录第7-9页
插图索引第9-10页
附表索引第10-11页
第1章 绪论第11-16页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1-12页
     ·选题的背景第11页
     ·选题的意义第11-12页
   ·文献综述第12-14页
   ·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第14-16页
     ·主要内容第14-15页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2章 诉调对接的基本原理第16-25页
   ·诉调对接的界定第16-20页
     ·概念的厘清第16-17页
     ·诉调对接的具体表现第17-20页
   ·诉调对接的理论基础第20-21页
     ·能动司法理论第20页
     ·能动司法与诉调对接第20-21页
   ·诉调对接的价值诉求第21-25页
     ·实现诉讼与调解的平衡第21-23页
     ·实现对调解制度的重构第23页
     ·加速推进司法改革进程第23-25页
第3章 诉调对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第25-35页
   ·诉调对接的必要性分析第25-29页
     ·分流法院的诉讼压力第25-27页
     ·减轻当事人的讼累第27-28页
     ·缓解民事执行难的现状第28-29页
   ·诉调对接的可行性分析第29-35页
     ·司法功能的局限性第29-31页
     ·纠纷双方的内在需求第31页
     ·司法实践的成功尝试第31-32页
     ·法律法规与规范性文件的支撑第32-34页
     ·传统诉讼法律文化的影响第34-35页
第4章 诉调对接的现状分析第35-43页
   ·诉调对接的实施现状第35-37页
     ·解纷功能总体上发挥良好第35页
     ·诉讼与调解的衔接模式多样化第35-37页
   ·诉调对接的发展阻力第37-40页
     ·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第37-38页
     ·对接渠道不够畅通第38-39页
     ·调解协议认可度不高第39页
     ·调解人员整体素质偏低第39-40页
   ·对诉调对接现状的反思第40-43页
     ·调解应否合法第40-41页
     ·动力从何而来第41页
     ·期望应有多高第41-43页
第5章 诉调对接机制的完善路径第43-49页
   ·意识形态层面第43-44页
     ·转变传统观念第43页
     ·准确定位调解与诉讼第43-44页
   ·运行机制层面第44-49页
     ·制定工作原则第44页
     ·明确受案范围第44-45页
     ·解决费用负担第45-46页
     ·建立专业组织第46页
     ·提升人员素质第46-49页
结论第49-51页
参考文献第51-54页
致谢第54-55页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55页

论文共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文明秩序视野下调解制度研究
下一篇:法律观点开示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