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前言 | 第9-21页 |
| ·芭蕉属植物学 | 第9-10页 |
| ·芭蕉属植物分类的研究概况 | 第10-12页 |
| ·植物分类的分子鉴定方法 | 第12-18页 |
| ·分子遗传标记技术 | 第12-15页 |
| ·遗传标记 | 第12-13页 |
| ·遗传标记的发展 | 第13页 |
| ·遗传标记的种类 | 第13-15页 |
| ·叶绿体基因组分析技术在植物系统学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 ·高等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征 | 第15-16页 |
| ·叶绿体DNA在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 第16页 |
| ·细胞核核糖体基因ITS序列 | 第16-18页 |
| ·nrDNA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 第17页 |
| ·ITS序列的的系统学应用 | 第17-18页 |
| ·其他非编码区的应用 | 第18页 |
| ·组织培养和种质保存 | 第18-20页 |
| ·我国芭蕉属种质资源概况 | 第18-19页 |
| ·组织培养技术 | 第19-20页 |
| ·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意义 | 第20页 |
| ·目的 | 第20-21页 |
| ·技术路线 | 第21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1-35页 |
| ·材料 | 第21-31页 |
| ·用于叶绿体DNA非编码区序列的实验材料 | 第21-25页 |
| ·用于细胞核核糖体ITS序列的实验材料材料 | 第25-29页 |
| ·引物筛选 | 第29-30页 |
| ·所用试剂和药品 | 第30页 |
| ·总DNA提取试剂的配备 | 第30页 |
| ·克隆转化实际的配备 | 第30页 |
| ·菌株 | 第30-31页 |
| ·主要仪器和设备 | 第31页 |
| ·方法 | 第31-35页 |
| ·总核酸的提取与检测 | 第31-32页 |
| ·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1页 |
| ·基因组DNA含量的检测及工作液的配置 | 第31-32页 |
| ·DNA样品的预扩增和检测 | 第32-33页 |
| ·扩增产物的纯化和克隆 | 第33-35页 |
| ·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34页 |
| ·转化 | 第34页 |
| ·重组子的菌液PCR鉴定 | 第34-35页 |
| ·重组子的穿刺培养 | 第35页 |
| ·克隆产物测序 | 第35页 |
| ·测序结果分析 | 第3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5-59页 |
| ·扩增序列特征 | 第36-50页 |
| ·cpDNA非编码区序列特征 | 第36-42页 |
| ·rpl16内含子序列 | 第36-42页 |
| ·pasA-ycf3间隔区序列 | 第42-46页 |
| ·芭蕉属野生种材料pasA-ycf3间隔区序列 | 第42-45页 |
| ·芭蕉属栽培种材料pasA-ycf3间隔区序列 | 第45-46页 |
| ·细胞核核糖体ITS序列 | 第46-50页 |
| ·芭蕉属野生种材料细胞核核糖体ITS序列 | 第46-49页 |
| ·芭蕉属栽培品种材料细胞核核糖体ITS序列 | 第49-50页 |
| ·扩增序列邻接树分析 | 第50-56页 |
| ·澳蕉组野生种材料序列关系 | 第50-52页 |
| ·rpl16l扩增序列 | 第50-51页 |
| ·细胞核核糖体ITS扩增序列 | 第51-52页 |
| ·观赏蕉组野生种材料序列关系 | 第52-54页 |
| ·rpl16扩增序列 | 第52-53页 |
| ·细胞核核糖体ITS扩增序列 | 第53-54页 |
| ·真蕉组野生种材料序列关系 | 第54-56页 |
| ·rpl16扩增序列 | 第54-55页 |
| ·细胞核核糖体ITS扩增序列 | 第55-56页 |
| ·栽培种起源关系分析 | 第56-59页 |
| ·根据rpl16内含子序列分析栽培种起源关系 | 第56-57页 |
| ·根据psaA-ycf3基因间隔序列分析栽培种起源关系 | 第57-59页 |
| 4 讨论 | 第59-60页 |
| 5 结论 | 第60-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7页 |
| 附表 | 第67-73页 |
| 致谢 | 第73-74页 |
| 附图 | 第74-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