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各种企业经济论文--联合企业经济论文--高新技术企业论文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测度与效果评价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绪论第12-24页
   ·选题来源及背景第12-13页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3-20页
     ·国外研究第13-17页
     ·国内研究第17-19页
     ·国内外研究评述第19-20页
   ·研究目的与意义第20-21页
   ·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第21-24页
     ·主要内容第21-22页
     ·主要方法第22-23页
     ·技术路线第23-24页
2 相关理论基础及概念界定第24-40页
   ·相关理论基础第24-34页
     ·技术创新扩散相关理论第24-30页
     ·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相关理论第30-34页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4-40页
     ·高新技术产业第34-35页
     ·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扩散第35-36页
     ·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第36-37页
     ·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的特点第37-40页
3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现状第40-50页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层面的溢出现状第40-44页
     ·基于技术创新投入的分析第40-41页
     ·基于技术创新人员规模的分析第41-42页
     ·基于技术创新复杂程度的分析第42-43页
     ·基于技术创新投入产出率的分析第43页
     ·基于技术及知识存量的分析第43-44页
   ·高新技术产业产业层面的溢出现状第44-47页
     ·基于产业整体规模的分析第44-45页
     ·基于产业内部结构的分析第45-46页
     ·基于产业间关联性的分析第46页
     ·基于产业区际差异的分析第46-47页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的溢出环境现状第47-50页
     ·市场竞争环境现状第47-48页
     ·知识产权保护现状第48页
     ·公共信息平台现状第48-50页
4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测度第50-76页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的表现形式第50-52页
     ·资本形式第50页
     ·知识形式第50-51页
     ·人员形式第51-52页
     ·文化形式第52页
   ·基于“投入-产出”的溢出效应测度模型第52-55页
     ·流出效应-前向溢出效应第52-53页
     ·流入效应-后向溢出感应第53页
     ·模型各部分数据构成第53-54页
     ·研究对象的选取第54-55页
   ·高新技术产业内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测度第55-66页
     ·前向溢出效应系数矩阵第55-57页
     ·后向溢出感应系数矩阵第57-60页
     ·基于测度结果的比较分析第60-66页
   ·高新技术产业与其他产业间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应测度第66-76页
     ·前向溢出效应系数矩阵第66-68页
     ·后向溢出感应系数矩阵第68-70页
     ·基于测度结果的比较分析第70-76页
5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果分析第76-86页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诱发产业融合第77-79页
     ·溢出诱发渗透融合促进新产业形成第77-78页
     ·溢出诱发交叉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第78-79页
     ·溢出诱发重组融合催生新产业形态第79页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第79-82页
     ·溢出加速新技术应用降低改造成本第80页
     ·溢出引导要素流动优化产业供给结构第80-81页
     ·溢出延伸产业链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第81-82页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加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第82-86页
     ·溢出激发企业加强自主创新第82-83页
     ·溢出改变要素结构提升生产效率第83-86页
6 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扩散溢出效果评价第86-96页
   ·溢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第86-87页
     ·整体性第86页
     ·科学性与现实性第86页
     ·可操作性第86-87页
   ·溢出效果评价体系构建第87-89页
     ·溢出效果评价体系的确定方法第87页
     ·溢出效果评价体系第87-88页
     ·溢出效果评价指标解析第88-89页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溢出效果评价第89-96页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数据第89-94页
     ·计算结果分析第94-96页
7 政策建议第96-102页
   ·增强溢出强度,积极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第96-98页
     ·巩固溢出源头性产业中心地位第96-97页
     ·加快溢出渠道性产业发展第97页
     ·壮大溢出载体性产业规模第97-98页
   ·改善吸收能力,加强关联产业间交流与合作第98-100页
     ·注重人才开发与流动第98页
     ·重视技术积累缩减技术势差第98-99页
     ·构建跨产业技术联盟第99页
     ·推进官产学合作模式第99-100页
   ·积极构建有益于溢出的通道和平台第100-102页
     ·促进中介组织建设第100页
     ·完善技术市场竞争机制第100页
     ·实行溢出源补偿制度第100-101页
     ·搭建技术创新网络平台第101-102页
8 总结与展望第102-104页
   ·总结第102-103页
   ·创新点第103页
   ·展望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8页
附录第108-110页
致谢第110-112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112页

论文共11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供应链理论的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管理研究
下一篇:基于面板数据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