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插图索引 | 第9-10页 |
附表索引 | 第10-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研究背景 | 第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国外研究成果回顾 | 第12-17页 |
·国内研究成果回顾 | 第17页 |
·对现有研究的述评 | 第17-18页 |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18-19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理论基础 | 第20-33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3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的定义及分类 | 第20-21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内涵及必要性 | 第21-23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相关理论 | 第23-26页 |
·极值理论 | 第23-24页 |
·外部性理论 | 第24-25页 |
·信息不对称理论 | 第25-26页 |
·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相关方法 | 第26-33页 |
·定性识别方法 | 第26-28页 |
·定量识别方法 | 第28-33页 |
第3章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现实考察 | 第33-41页 |
·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结构 | 第33-37页 |
·我国银行业发展现状 | 第33-35页 |
·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 | 第35-37页 |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依据和方法 | 第37-38页 |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存在的问题 | 第38-41页 |
·以规模替代系统重要性 | 第39页 |
·难以实现动态识别系统重要性 | 第39-41页 |
第4章 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实证研究 | 第41-49页 |
·模型设计与数据来源 | 第41-43页 |
·模型设计 | 第41-43页 |
·数据来源 | 第43页 |
·实证分析过程 | 第43-48页 |
·描述性统计 | 第43-45页 |
·多元极值模型分析 | 第45-47页 |
·关联度加权多元极值模型分析 | 第47-48页 |
·实证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完善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识别的政策建议 | 第49-54页 |
·建立多位一体的识别方法论 | 第49-51页 |
·构建科学审慎的动态识别框架 | 第51-52页 |
·塑造定量识别方法的适用环境 | 第52-54页 |
结论 | 第54-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