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论文选题的背景 | 第9页 |
·论文选题的意义 | 第9-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3页 |
·关于民族精神的概念的界定 | 第11-12页 |
·关于民族精神教育的研究 | 第12-13页 |
·简要评述 | 第13页 |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文献研究方法 | 第13页 |
·比较分析方法 | 第13-14页 |
·创新点 | 第14-15页 |
·将大学生科学文化教育与民族精神教育联系起来 | 第14页 |
·将法制约束和政策引导纳入到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体系中来 | 第14-15页 |
第2章 民族精神及民族精神教育概述 | 第15-22页 |
·民族精神的含义、特征和功能 | 第15-18页 |
·民族精神的含义 | 第15-16页 |
·民族精神的特征 | 第16-17页 |
·民族精神的功能 | 第17-18页 |
·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发展 | 第18-19页 |
·古代传统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 | 第18-19页 |
·近现代社会动荡推动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转型 | 第19页 |
·革命与建设促进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创新与发展 | 第19页 |
·民族精神教育的涵义 | 第19-22页 |
·民族精神教育的含义 | 第19-20页 |
·加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 第20-22页 |
第3章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 第22-26页 |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机遇 | 第22-23页 |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精神教育 | 第22页 |
·全球化赋予了民族精神教育新视野 | 第22-23页 |
·高校教育大众化促进了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效性 | 第23页 |
·网络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提供了新的资源和途径 | 第23页 |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面临的挑战 | 第23-26页 |
·全球化促进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体系之间的相互激荡 | 第23-24页 |
·传统思维习惯束缚了大学生民族创新精神的养成 | 第24页 |
·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动摇着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 第24页 |
·狭隘民族主义对部分大学生产生误导 | 第24-25页 |
·高校教育课程与教学活动而临着困境 | 第25-26页 |
第4章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原则与内容 | 第26-34页 |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原则 | 第26-28页 |
·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原则 | 第26页 |
·传统性与时代性相统一原则 | 第26-27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 第27-28页 |
·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原则 | 第28页 |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 | 第28-34页 |
·爱国主义教育 | 第28-30页 |
·时代精神教育 | 第30-32页 |
·优秀品格教育 | 第32-34页 |
第5章 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的对策 | 第34-42页 |
·高校加强完善高校民族精神教育体系 | 第34-36页 |
·充分发挥课程与教学在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中的作用 | 第34-35页 |
·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空间 | 第35页 |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民族精神教育教师队伍 | 第35-36页 |
·利用网络开辟民族粘神教育新渠道 | 第36页 |
·大学生主动培养自己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能力 | 第36-38页 |
·民族主体意识教育 | 第36-37页 |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第37-38页 |
·科学文化教育 | 第38页 |
·全党全社会积极为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贡献力量 | 第38-42页 |
·党和政府要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政策引导 | 第39页 |
·要利用好全社会力量开展民族精神教育 | 第39-42页 |
第6章 结论 | 第42-43页 |
·研究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 第42页 |
·当前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介 | 第47-48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