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论文--电影、电视艺术理论论文--电影、电视的评论、欣赏论文

类型正名与价值重估--20世纪40年代中国间谍电影的历史书写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5页
中文文摘第5-8页
目录第8-10页
绪论第10-20页
 一、间谍电影的认知第10-12页
 二、中国间谍电影研究综述第12-16页
 三、选择、意义与方法第16-20页
第一章 原型与样式:中国间谍电影的渊源第20-28页
 第一节 书写观念的问题第20-21页
 第二节 渊源探寻第21-23页
 第三节 类型追溯第23-28页
第二章 延宕与定位:早期间谍电影的脉络呈现第28-40页
 第一节 30年代之前的类型阙如第28-29页
 第二节 延宕的原因第29-36页
  一、侦探长片的有意诲盗第30-32页
  二、间谍电影的滞后输入第32-34页
  三、实用理性的观念束缚第34-35页
  四、原创故事的相对匮乏第35-36页
 第三节 类型的登场亮相第36-40页
第三章 抗战时期的间谍电影第40-64页
 第一节 战争:阻碍与助推的悖反第40-43页
 第二节 抗战电影的新突破第43-48页
 第三节 政治观念主导下的创作与价值第48-54页
 第四节 类型特征的浮现第54-64页
  一、创作意识的萌生与稚嫩第54-57页
  二、电影市场的竞争与突破第57-59页
  三、叙事特征的建构与问题第59-64页
第四章 战后时期的间谍电影第64-102页
 第一节 必要的价值重估第64-65页
 第二节 社会时代语境第65-72页
  一、战后接收——官营电影资本的膨胀第66-67页
  二、歌颂党国——意识形态观念的宣扬第67-69页
  三、商业刺激——类型成功引发的趋向第69-70页
  四、观众心理——多重因素交汇的影响第70-72页
 第三节 从话剧到电影的意识形态纠葛第72-78页
 第四节 《天字第一号》:价值与意义的重估第78-90页
  一、抗击好莱坞——重振国片风范第79-84页
  二、类型模式与影响第84-88页
  三、批评话语的再审视第88-90页
 第五节 仿效之风与粗制滥造的另一面第90-102页
结语第102-106页
附录:相关影片名目第106-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2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12-114页
致谢第114-116页
个人简历第116-117页

论文共11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从倒七戏到庐剧—一个地方剧种的传承与变迁
下一篇:关于歌仔戏服饰的综合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