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仪式与象征--基于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18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依据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 ·研究方法 | 第16-18页 |
| ·资料收集方法 | 第16-17页 |
| ·资料分析方法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洪洞县概况 | 第18-24页 |
| ·洪洞县的历史沿革 | 第18-19页 |
| ·洪洞县的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 | 第19-20页 |
| ·洪洞县的经济与文化概貌 | 第20-22页 |
| ·洪洞县经济概貌 | 第20-21页 |
| ·洪洞县文化概貌 | 第21-22页 |
| ·洪洞大槐树祭祖园概况 | 第22-24页 |
| 第三章 祖先信仰 | 第24-32页 |
| ·祖先信仰的背景 | 第24-29页 |
| ·祖先信仰的政治条件 | 第25-26页 |
| ·祖先信仰的经济条件 | 第26-28页 |
| ·祖先信仰的文化条件 | 第28-29页 |
| ·祖先信仰的形成 | 第29-32页 |
| ·祖先信仰的形成 | 第29-30页 |
| ·祖先信仰的制度化 | 第30-32页 |
| 第四章 祭祖仪式 | 第32-41页 |
| ·传统时期的私祭 | 第32-34页 |
| ·以家庭为单位的祭祖 | 第32-33页 |
| ·以家族为单位的祭祖 | 第33-34页 |
| ·过渡时期的非正式祭祖 | 第34-37页 |
| ·祭祖前奏:大槐树移民遗址的修建 | 第34-36页 |
| ·烈士扫墓与清明祭祖 | 第36页 |
| ·祭祖仪式的恢复 | 第36-37页 |
| ·现阶段的正式公祭 | 第37-41页 |
| ·公祭主持人:任保家 | 第38-39页 |
| ·民祭主持人:王建龙 | 第39-41页 |
| 第五章 仪式的象征:文化、权力与秩序 | 第41-55页 |
| ·民间信仰的发展与延续 | 第41-45页 |
| ·一个族群的精神家园 | 第41-43页 |
|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互动 | 第43-45页 |
| ·现代祭祖仪式的权力运作 | 第45-52页 |
| ·仪式权力的变迁 | 第45-47页 |
| ·现代祭祖仪式中的权力运作逻辑 | 第47-52页 |
| ·祭祖仪式的秩序 | 第52-55页 |
| ·祭祖仪式的实践者 | 第52页 |
| ·祭祖仪式的政治化 | 第52-55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思考 | 第55-60页 |
| ·祖先信仰的发展趋势 | 第55-56页 |
| ·信仰主体的年龄分层 | 第55页 |
| ·信仰态度的世俗性 | 第55-56页 |
| ·信仰意义的淡化 | 第56页 |
| ·祭祖仪式的变迁 | 第56-58页 |
| ·国家悬置 | 第57页 |
| ·国家在场 | 第57-58页 |
| ·国家指导性在场 | 第58页 |
| ·仪式的象征 | 第58-60页 |
| ·家族聚合的象征 | 第58页 |
| ·民族聚合的象征 | 第58-59页 |
| ·政治权力的象征 | 第59-60页 |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 附录 | 第62-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