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6页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7-49页 |
1 褪黑素及其研究历程 | 第17-20页 |
·何为褪黑素 | 第17页 |
·褪黑素的研究历程 | 第17-20页 |
2 褪黑素合成分泌规律 | 第20-23页 |
·褪黑素分泌显昼夜节律性 | 第20-21页 |
·褪黑素分泌显季节性节律 | 第21-22页 |
·人体褪黑素分泌呈年龄节律性 | 第22-23页 |
3 褪黑素生理功能作用 | 第23-33页 |
·褪黑素与睡眠 | 第23-24页 |
·褪黑素抗氧化剂作用 | 第24-26页 |
·褪黑素与免疫功能 | 第26-27页 |
·褪黑素与生殖功能 | 第27-28页 |
·褪黑素与抗肿瘤 | 第28页 |
·褪黑素与老年性疾病 | 第28-30页 |
·褪黑素与忧郁症 | 第30-31页 |
·褪黑素与镇痛作用减轻头痛等症状 | 第31页 |
·褪黑素对消化道疾病的作用 | 第31页 |
·褪黑素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 第31-32页 |
·褪黑素可促进动物毛皮生长 | 第32-33页 |
4 褪黑素安全性评价 | 第33-34页 |
5 褪黑素合成途径 | 第34-35页 |
·褪黑素生物合成途径 | 第34页 |
·褪黑素人工合成研究 | 第34-35页 |
6 褪黑素的检测方法 | 第35-37页 |
7 褪黑素在生物界分布 | 第37-46页 |
·在动物界分布 | 第38页 |
·在植物界分布 | 第38-46页 |
8 褪黑素在植物中的功能作用 | 第46-47页 |
9 本研究的意义 | 第47-49页 |
第二章 植物种子中褪黑素的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 | 第49-6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玉米种子褪黑素含量研究 | 第49-52页 |
·超声处理对玉米种子褪黑素成份提取的影响 | 第5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2-60页 |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结果 | 第52-54页 |
·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结果 | 第54-55页 |
·褪黑素标准曲线与精密度 | 第55-56页 |
·褪黑素回收率测定 | 第56-57页 |
·对提取褪黑素成份所用的超声条件进行优化 | 第57-6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0-62页 |
第三章 三种粮食作物褪黑素含量测定及其筛选 | 第62-70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62页 |
·试验材料 | 第62页 |
·试验方法 | 第62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2-68页 |
·不同品种间玉米种子褪黑素含量差异 | 第62-64页 |
·水稻糙米褪黑素含量的品种间差异 | 第64-65页 |
·不同种皮色水稻糙米MT 含量差异分析 | 第65-66页 |
·燕麦种子褪黑素含量的品种间差异 | 第66页 |
·三种粮食作物褪黑素含量比较分析 | 第66-67页 |
·其它杂粮、豆类等种子褪黑素含量 | 第67-6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68-70页 |
第四章 不同种植季节和年份对水稻和玉米种子褪黑素含量影响 | 第70-7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0-71页 |
·不同种植季节对水稻稻米褪黑素含量的影响探讨 | 第70页 |
·不同种植年份对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70-71页 |
2. 结果分析 | 第71-76页 |
·水稻在不同生长季节下,糙米褪黑素含量差异分析 | 第71-72页 |
·水稻品种糙米褪黑素含量稳定性分析 | 第72-74页 |
·玉米在不同年份种植,籽粒褪黑素含量变化 | 第74-7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76-78页 |
第五章 外源诱导提高玉米褪黑素含量的研究 | 第78-9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78-79页 |
·玉米苗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和籽粒褪黑素含量影响 | 第78-79页 |
·玉米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和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9-88页 |
·苗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79-81页 |
·苗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81-82页 |
·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叶片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82-83页 |
·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籽粒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83-87页 |
·灌浆期喷施诱导物对玉米苞叶褪黑素含量的影响 | 第87页 |
·玉米各部位褪黑素含量 | 第87-88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88-90页 |
结语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