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语义学、语用学、词汇学、词义学论文--语义学、语用学论文

语境理论研究评述

中文摘要第1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4页
   ·语境研究的重要性第10页
   ·语境研究的历史回顾第10-13页
   ·语境研究的现状第13页
   ·本文选题的意义第13-14页
第二章 西方语境理论的产生与发展第14-21页
   ·语境理论在西方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概况第14-15页
   ·语境理论在西方各发展阶段主要观点论述第15-20页
     ·皮尔士的索引词语理论第15-16页
     ·马林诺夫斯基的“意义背后的意义”第16-17页
     ·弗斯的“语言语境和情景语境”第17-18页
     ·韩礼德的“语域”理论第18-19页
     ·海姆斯的语境构成因素第19-20页
   ·本章说明第20-21页
第三章 现代中国学者对语境的研究第21-54页
   ·关于语境的构成第21-29页
     ·语境就是上下文的语言环境第21-22页
       ·吕叔湘的省略条件论第21-22页
       ·刘宁生的同现关系论第22页
     ·语境是使用语言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集合第22-27页
       ·陈望道“题旨情境说”第23页
       ·石云孙的“语言上下文和情景上下文说”第23-25页
       ·张志公的“大小语境说”第25页
       ·姚殿芳、潘兆明的语言环境和社会环境论第25页
       ·金定元:语境包括上下文和交际中的主客观因素第25页
       ·赵德珠、廖秋忠的“一切因素说”第25-26页
       ·王建平的“全面统括说”第26页
       ·王希杰的四个世界理论第26页
       ·王建华的语用交际论第26-27页
     ·语境是言语交际中所涉及的外部环境第27-28页
       ·王德春的“主客观说”第28页
       ·刘焕辉的真、潜语境构成因素论第28页
     ·语境是语言使用的客观环境第28-29页
       ·郑荣馨的“广义客观说”第29页
       ·刘焕辉的“狭义客观说”第29页
   ·关于语境的分类第29-42页
     ·陈望道对题旨情境的划分第29-30页
     ·王德春对主客观语境的划分第30页
     ·张志公大小语境的分类第30-32页
     ·何兆熊语用角度的分类第32页
     ·濮侃、庞蔚群两种标准的分类第32页
     ·王均裕多方面多层次的分类第32-35页
     ·王维贤广义狭义的分类第35-36页
     ·石安石语义角度的分类第36页
     ·郑荣馨“内外部”的分类第36页
     ·王希杰“四个世界”的分类第36-38页
     ·冯广艺变换角度的分类第38-40页
     ·王建华基于语境同语言关系的分类第40-41页
     ·刘焕辉语义氛围和语用功能的分类第41-42页
   ·关于语境的功能第42-46页
     ·西槙光正的八大功能第42-44页
     ·王希杰的六大功能第44-45页
     ·王建华交叉渗透的功能观第45-46页
   ·关于语境的性质特征第46-52页
     ·王均裕的两大六小特征第46-47页
     ·郑荣馨的四个基本特性第47页
     ·陈治安、文旭的六种特征第47-48页
     ·陈进的非区别特征和区别特征第48-49页
     ·冯广艺的类别特征论述第49-51页
     ·王建华的五种性质第51-52页
   ·本章说明第52-54页
第四章 理论新进展:动态语境观第54-61页
   ·语境的动态性特征第54页
   ·具有动态性特征的主要理论第54-60页
     ·斯珀泊和威尔逊的关联认知语境理论第54-56页
     ·维索尔伦的顺应语境理论第56-58页
     ·刘云泉的“语境创造说”第58页
     ·林兴仁的“模拟语境说”第58页
     ·熊学亮的认知语境理论第58-60页
   ·本章说明第60-61页
第五章 传统语境观与动态的语境观第61-67页
   ·对传统语境观的基本回顾第61-62页
   ·对动态语境观的基本回顾第62-63页
   ·传统语境观与动态语境观是相辅相成的第63-65页
   ·静态描写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语境研究方法第65-66页
   ·本章说明第66-67页
第六章 一门新兴学科——语境学呼之欲出(代结语)第67-69页
   ·新学科建立的学术背景第67页
   ·语境学呼之欲出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2页
致谢第72-7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外汉语中级文化教材研究--以《文化全景》和《中国人的故事》为例
下一篇:顺应论视角下媒体中“强势模因”的形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