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净水工程(给水处理)论文

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处理低温低浊水试验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0页
第1章 绪论第10-22页
   ·低温低浊水分布第10-12页
     ·水量和水质状况第10页
     ·污染状况第10-12页
   ·低温低浊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第12-19页
     ·强化混凝法第12-14页
     ·涡旋混凝第14-15页
     ·气浮法第15页
     ·微絮凝直接过滤法第15-16页
     ·活性砂絮凝工艺第16-17页
     ·预氧化/吸附与常规混凝组合工艺第17-18页
     ·泥渣回流法第18页
     ·其他处理技术第18-19页
   ·课题的来源、背景和主要内容第19-22页
     ·课题来源第19页
     ·课题研究背景第19-20页
     ·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净水厂污泥处理及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第22-30页
   ·污泥性质第22-24页
     ·污泥的亲水性和疏水性第22页
     ·污泥中水分的性质第22-23页
     ·污泥的可压缩性第23页
     ·其他性质第23页
     ·污泥性质的表征第23-24页
   ·国内外净水厂污泥处理现状第24-2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4-26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26-27页
   ·低温低浊水的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第27-30页
     ·污泥回流强化混凝技术第27页
     ·污泥回流强化混凝的特点第27-30页
第3章 试验方法与仪器第30-36页
   ·水样及药剂说明第30页
   ·试验装置及主要仪器第30-32页
   ·混凝搅拌试验参数第32-33页
   ·检测指标及测定方法第33-36页
第4章 混凝剂及助凝剂优选第36-56页
   ·混凝剂的优选第36-38页
   ·助凝剂选择及优化第38-52页
     ·CaO 对混凝效能影响第38-41页
     ·APAM 对混凝效能影响第41-42页
     ·AS 对混凝效能影响第42-44页
     ·APAM、AS 与 CaO 共同助凝效果第44-46页
     ·KMnO4预氧化助凝效果第46-48页
     ·PAC 预吸附助凝效果第48-49页
     ·KMnO4与 PAC 联用对混凝效能影响第49-52页
   ·原水水质变化对 AS 助凝的影响第52-53页
     ·原水 pH 值对 AS 助凝的影响第52-53页
     ·原水浊度对 AS 助凝的影响第53页
   ·本章小结第53-56页
第5章 粉末炭与污泥回流强化混凝及影响因素第56-78页
   ·聚铝污泥回流工艺的混凝效能第58-60页
     ·浊度去除效果第58-59页
     ·UV254和 CODMn去除效果第59页
     ·出水残余铝含量的影响第59-60页
   ·粉末炭与污泥回流工艺的混凝效能第60-67页
     ·浊度去除效果第60-61页
     ·CODMn去除效果第61-62页
     ·UV254和 DOC 去除效果第62-63页
     ·出水铝含量的影响第63-64页
     ·絮体表面形态的影响第64-67页
   ·原水水质变化对粉末炭与污泥回流工艺的影响第67-74页
     ·pH 值的影响第67-69页
     ·原水浊度的影响第69-72页
     ·原水有机物浓度的影响第72-74页
   ·粉末炭与污泥回流工艺机理探讨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第6章 PAC/活化硅酸/回流污泥动态混凝工艺效能及作用机制第78-92页
   ·引言第78-79页
   ·浊度去除效果第79-80页
   ·颗粒物去除效果第80-81页
   ·有机物去除效果第81-84页
     ·CODMn和 TOC 去除效果第81-82页
     ·DOC 和 UV254去除效果第82-84页
   ·出水残余铝形态第84-86页
   ·絮体表面形态第86-88页
   ·动态回流污泥强化低浊水混凝机理分析第88-89页
   ·本章小结第89-92页
结论与建议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10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00-102页
致谢第102页

论文共10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边坡悬臂抗滑桩地震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
下一篇:邻近铁路深基坑支护结构及路基安全性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