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坡悬臂抗滑桩地震动力响应模型试验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0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选题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试验研究 | 第13-16页 |
·数值计算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思路与拟解决问题 | 第17-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8页 |
·拟解决问题 | 第18-19页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2章 典型边坡模型工程概况与模型制作 | 第20-28页 |
·工程概况简述 | 第20-22页 |
·地震动力参数 | 第22-23页 |
·相似关系和模型尺寸确定 | 第23-26页 |
·边坡模型尺寸 | 第24页 |
·岩土体材料选取 | 第24-25页 |
·抗滑桩尺寸及材料选取 | 第25-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3章 边坡模型振动试验研究 | 第28-84页 |
·试验平台与条件 | 第28-32页 |
·振动试验设备 | 第28-29页 |
·量测传感器 | 第29-32页 |
·边坡模型的试验方案设计 | 第32-34页 |
·试验分组 | 第32-33页 |
·地震波选用 | 第33-34页 |
·桩间距为 3 倍桩宽的模型试验 | 第34-55页 |
·试验步骤 | 第34-36页 |
·试验中模型表观特征 | 第36-39页 |
·加速度地震响应 | 第39-49页 |
·桩身弯矩的地震响应 | 第49-53页 |
·抗滑桩桩后动土压力 | 第53-55页 |
·抗滑桩桩顶位移 | 第55页 |
·桩间距为 4 倍桩宽的模型试验 | 第55-68页 |
·试验步骤 | 第55-56页 |
·试验中模型表观特征 | 第56-58页 |
·加速度地震响应 | 第58-63页 |
·桩身弯矩的地震响应 | 第63-66页 |
·抗滑桩桩后动土压力 | 第66-68页 |
·抗滑桩桩顶位移 | 第68页 |
·天然边坡模型试验 | 第68-71页 |
·试验步骤 | 第68-69页 |
·试验中模型表观特征 | 第69-70页 |
·加速度地震响应 | 第70-71页 |
·不同方案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81页 |
·表观迹象的对比 | 第71-74页 |
·加速度峰值的对比 | 第74-78页 |
·抗滑桩桩身静动弯矩的对比 | 第78-80页 |
·抗滑桩桩后动土压力的对比 | 第80-81页 |
·抗滑桩桩顶位移的对比 | 第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4页 |
第4章 悬臂抗滑桩加固边坡的地震响应数值模拟研究 | 第84-98页 |
·引言 | 第84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4-87页 |
·FLAC3D 基本原理及处理问题步骤 | 第84-85页 |
·模拟方案 | 第85页 |
·网格生成 | 第85-87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87-94页 |
·边坡沉降 | 第87-89页 |
·边坡滑移 | 第89-90页 |
·加速度时程 | 第90-92页 |
·桩身弯矩 | 第92-93页 |
·桩后动土压力 | 第93-94页 |
·与物理模型结果对比 | 第94-96页 |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4-106页 |
致谢 | 第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