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16页 |
| ·研究目的 | 第8页 |
| ·研究意义 | 第8-10页 |
| ·理论意义 | 第8-9页 |
| ·现实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本文创新点 | 第15-16页 |
| 2 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与责任意识相关概念 | 第16-29页 |
| ·公民社会的概念及其基本理论 | 第16-22页 |
| ·公民社会的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公民社会的特征 | 第17-19页 |
| ·公民社会的基本理论 | 第19-22页 |
| ·责任相关概念的厘清 | 第22-28页 |
| ·责任与责任意识 | 第22-24页 |
| ·公民与公民责任 | 第24-25页 |
| ·公民责任意识 | 第25-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3 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现状 | 第29-34页 |
| ·建设中的公民社会 | 第29-30页 |
| ·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发展概况 | 第29-30页 |
| ·中国公民社会建设的特点 | 第30页 |
| ·中国公民社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30-33页 |
| ·公民社会建设制度的缺陷 | 第31页 |
| ·公民社会民间组织的官办性 | 第31-32页 |
| ·公民文化建设薄弱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4 当代大学生在公民社会建设中的责任意识问题与原因分析 | 第34-44页 |
| ·大学生责任意识及其公民身份认知 | 第34-35页 |
| ·大学生责任意识 | 第34-35页 |
| ·大学生对公民身份的认知 | 第35页 |
| ·大学生责任意识初步形成 | 第35-36页 |
| ·大学生责任意识弱化的表现 | 第36-40页 |
| ·公民责任意识的淡漠 | 第36-38页 |
| ·传统臣民意识的影响 | 第38-39页 |
| ·责任担当意识的匮乏 | 第39页 |
| ·责任意识与行为表现不统一 | 第39-40页 |
| ·责任意识的表现有较强的目的性和功利性 | 第40页 |
| ·大学生在公民社会建设中责任意识弱化的原因分析 | 第40-43页 |
| ·社会转型的影响 | 第40-41页 |
| ·学校教育的错位 | 第41-42页 |
| ·家庭教育的弱化 | 第42页 |
| ·自我认识的偏差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5 提升大学生在公民社会建设中责任意识的对策 | 第44-56页 |
| ·多渠道加强责任意识教育的路径 | 第44-47页 |
| ·优化社会环境,营造培养大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社会氛围 | 第44-45页 |
| ·转变学校教育方式,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 | 第45页 |
| ·合理引导家庭教育,培育大学生公民意识 | 第45-46页 |
| ·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 | 第46-47页 |
| ·培育多元化的责任意识,丰富大学生责任意识内容 | 第47-50页 |
| ·责任担当意识 | 第47-48页 |
| ·创新意识 | 第48-49页 |
| ·独立意识 | 第49-50页 |
| ·合作意识 | 第50页 |
|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理论,陶冶大学生高尚的责任情感 | 第50-53页 |
| ·加强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 | 第50-52页 |
| ·培育成熟的公民文化 | 第52-53页 |
| ·开展责任意识实践环节,促进大学生责任意识知行统一 | 第53-55页 |
|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 第53-54页 |
| ·志愿者活动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结论 | 第56-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59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