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9页 |
|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3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3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 ·国内外研究评述 | 第17页 |
| ·主要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7-19页 |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 ·主要创新点 | 第18-19页 |
| 2 就业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问题概述 | 第19-25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 ·就业 | 第19页 |
| ·就业教育 | 第19-20页 |
| ·新农村 | 第20页 |
| ·主要理论依据 | 第20-22页 |
|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20-21页 |
|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理论 | 第21页 |
| ·就业指导理论 | 第21-22页 |
| ·职业生涯规划理论 | 第22页 |
| ·就业教育引导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 | 第22-24页 |
| ·有利于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 | 第23页 |
| ·有利于“三支一扶”计划的落实 | 第23页 |
| ·有利于农林院校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 第23-24页 |
| ·有利于农林院校自身的发展 | 第24页 |
| ·有利于农林院校就业渠道的拓宽 | 第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和就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5-30页 |
|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发展历程 | 第25-26页 |
| ·计划分配阶段 | 第25页 |
| ·计划分配向自主择业过渡阶段 | 第25页 |
| ·自主择业落实阶段 | 第25-26页 |
| ·双向选择、自主择业阶段 | 第26页 |
| ·我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 第26-28页 |
| ·计划经济时期的就业教育 | 第26-27页 |
| ·经济转轨时期的就业教育 | 第27页 |
| ·市场经济时期的就业教育 | 第27-28页 |
| ·我国大学生就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及主要内容 | 第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30页 |
| 4 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分析 | 第30-39页 |
| ·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对就业教育的挑战 | 第30-31页 |
| ·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 第30-31页 |
| ·农林院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 | 第31页 |
| ·农林院校大学生择业存在盲目性 | 第31页 |
| ·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 第31-35页 |
| ·就业教育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 第32页 |
| ·就业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 第32-33页 |
| ·就业教育方法缺乏创新性 | 第33-34页 |
| ·就业教育过程缺乏连续性 | 第34页 |
| ·就业教育缺乏高素质师资队伍 | 第34-35页 |
| ·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35-38页 |
| ·就业教育理论研究起步较晚 | 第35-36页 |
| ·就业教育实践环节不完善 | 第36-37页 |
| ·就业教育未引起广泛重视 | 第37-38页 |
| ·就业教育师资配备不健全 | 第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 5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下推进高等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策略 | 第39-50页 |
| ·完善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原则 | 第39-41页 |
| ·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原则 | 第39-40页 |
| ·坚持科学引导性原则 | 第40页 |
| ·坚持分层性原则 | 第40页 |
| ·坚持全员性原则 | 第40-41页 |
| ·在服务新农村建设指导下实施农林院校大学生就业教育的路径 | 第41-50页 |
| ·完善就业教育理论研究和课程设置,提高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素质 | 第41-43页 |
| ·丰富就业教育内容,探索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社会实践新途径 | 第43-45页 |
| ·改革就业教育方法,培育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意识 | 第45-46页 |
| ·健全服务新农村政策机制,实现就业教育与服务新农村的有效对接 | 第46-49页 |
| ·加强就业教育帅资建设,增强农林院校大学生服务新农村引导效果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