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供给有效性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绪论 | 第11-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 | 第12-13页 |
| ·理论联系实际的分析 | 第13页 |
| ·创新与不足 | 第13-14页 |
| ·创新 | 第13页 |
| ·不足之处 | 第13-14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 ·基本概念 | 第14-16页 |
| ·公共物品 | 第14-15页 |
|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 | 第15-16页 |
|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6-22页 |
| ·经典理论模型 | 第16-18页 |
| ·国外关于农村水利工程的文献综述 | 第18-19页 |
| ·国内关于农村水利的文献综述 | 第19-22页 |
| 3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实特征 | 第22-30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现状分析 | 第22-26页 |
| ·水利灌溉设施简陋 | 第23页 |
| ·农村水利投入不足 | 第23-26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问题 | 第26-27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需求主体问题 | 第27-28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供给主体问题 | 第28-29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供给决策体制问题 | 第29-30页 |
| 4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供给困境 | 第30-36页 |
| ·市场的失灵 | 第30-31页 |
| ·政府的失效 | 第31-34页 |
| ·理想中政府的供给 | 第31-32页 |
| ·现实中政府供给的困难 | 第32页 |
| ·我国农村水利工程传统政府供给的失败 | 第32-34页 |
| ·"一事一议"的供给方式 | 第34-36页 |
| ·投资的决议问题 | 第35页 |
| ·费用的收取问题 | 第35页 |
| ·资金的使用监督问题 | 第35-36页 |
| 5 我国小型农村水利工程的供给及治理模式 | 第36-43页 |
|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供给类型 | 第36-38页 |
| ·集体供给制 | 第36-37页 |
| ·自我供给制 | 第37页 |
| ·合伙互助制 | 第37页 |
| ·合作供给制 | 第37-38页 |
|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资源投入模式 | 第38-39页 |
| ·政府补助性投入 | 第38页 |
| ·农民投资投劳 | 第38页 |
| ·社会经营性投入 | 第38-39页 |
| ·社会公益性投入 | 第39页 |
|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治理模式 | 第39-43页 |
| ·私人治理模式 | 第39-40页 |
| ·集权治理模式 | 第40-41页 |
| ·参与式治理模式 | 第41-43页 |
| 6 我国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参与式治理模式实施效果 | 第43-51页 |
| ·关于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产权改革 | 第43-45页 |
| ·市场供给的一个前提,产权明晰 | 第43页 |
| ·农村水利工程在市场化改革中产权制度的创新 | 第43-44页 |
| ·改革遇到的难题 | 第44-45页 |
| ·以用水者协会为核心的参与式灌溉管理的实施 | 第45-49页 |
|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产生 | 第46页 |
| ·农民用水者协会的组织机构及产生的程序 | 第46页 |
| ·用水者协会与市场化经营之间的关系 | 第46-47页 |
| ·成立用水者协会的优势 | 第47-49页 |
| ·参与式治理模式的功能 | 第49-51页 |
| 7 案例分析——以都江堰灌区用水者协会为例 | 第51-58页 |
| ·都江堰农村水利现状 | 第51-52页 |
| ·用水者协会建设情况 | 第52-54页 |
| ·用水者协会的基本特点 | 第54页 |
| ·用水者协会的成效 | 第54-55页 |
| ·用水户协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 第55-56页 |
| ·改革的方向 | 第56-58页 |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 后记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63页 |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