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24页 |
一、 文献回顾 | 第18-19页 |
二、 研究动机与目的 | 第19-20页 |
三、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四、 研究对象与范围 | 第21-22页 |
五、 研究限制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背景介绍 | 第24-41页 |
第一节 南势阿美族里漏社概述 | 第24-29页 |
一、 阿美族族群分布与分类 | 第24-26页 |
二、 里漏社概况 | 第26-29页 |
第二节 祭祀团体介绍 | 第29-33页 |
一、 sikawasay的介绍 | 第29-33页 |
(一) 加入过程 | 第29页 |
(二) 阶级制度 | 第29-31页 |
(三) 责任义务 | 第31页 |
(四) sikawasay的禁忌 | 第31页 |
(五) sikawasay在社会的角色与功能 | 第31-33页 |
第三节 岁时祭仪介绍 | 第33-41页 |
一、 固定的 | 第35-36页 |
二、 不固定 | 第36-41页 |
第二章 祭仪成为灵路的七种元素 | 第41-73页 |
第一节 七种元素的介绍 | 第41-50页 |
一、 mivetik(告) | 第41-43页 |
(一) 意义与形式 | 第41-42页 |
(二) 场合与对象 | 第42-43页 |
二、 mikati(呼;唤) | 第43页 |
三、 miluku(说;歌) | 第43-45页 |
(一) 意义 | 第43-44页 |
(二) 作用 | 第44页 |
(三) 内容 | 第44页 |
(四) 形式 | 第44-45页 |
四、 micikay(动;舞) | 第45-46页 |
五、 miolic(祷) | 第46-47页 |
六、 merakat(走…路) | 第47页 |
七、 dem'mak(作;事) | 第47-50页 |
(一) 献祭方面 | 第47-48页 |
(二) 治病方面 | 第48-49页 |
(三) 分食方面 | 第49-50页 |
第二节 七种元素的关系 | 第50-64页 |
一、 《mivetik》区隔段落的特质 | 第50-54页 |
(一) 仪式前 | 第50-51页 |
(二) 仪式中 | 第51-52页 |
(三) 仪式后 | 第52-54页 |
二、 《miluku》(说;歌)/《micikay》(动;舞) | 第54-56页 |
三、 《merakat》(走…路) | 第56-59页 |
四、 《mikati》(呼;唤) | 第59-61页 |
五、 《midemmak))(作;事) | 第61-64页 |
第三节 七种元素所组成的祭仪面貌 | 第64-73页 |
一、 「mirecuk」(巫师祭) | 第66-68页 |
二、 「milasug」(窥探祭)与「talatuas」(祖灵祭) | 第68-70页 |
三、 「mianag」(谷仓祭) | 第70-71页 |
四、 「milacal」(慰灵祭) | 第71-73页 |
第三章 祭仪音乐的面貌 | 第73-98页 |
第一节 祭仪音乐的种类 | 第73-79页 |
一、 以「仪式名称」分 | 第74-75页 |
二、 以「仪式段落」分 | 第75-77页 |
三、 以「神灵」分 | 第77-79页 |
第二节 祭仪音乐的特色 | 第79-91页 |
一、 演唱形式 | 第79-80页 |
二、 音乐形式 | 第80-91页 |
(一) 歌唱方面 | 第81-83页 |
(二) 歌词方面 | 第83-87页 |
(三) 旋律方面 | 第87-91页 |
第三节 祭仪音乐的结构 | 第91-98页 |
一、 一首歌曲中 | 第91-93页 |
二、 歌曲与歌曲之间 | 第93-94页 |
三、 在一个仪式中 | 第94-98页 |
第四章 祭仪音乐的旋律特质 | 第98-130页 |
第一节 旋律的外在特征 | 第98-111页 |
一、 音的时值 | 第98-99页 |
二、 节奏音型 | 第99-101页 |
三、 音的流动方向 | 第101-103页 |
四、 旋律特质的组合方式 | 第103-111页 |
(一) 连接式 | 第103-105页 |
(二) 重叠式 | 第105-106页 |
(三) 交织式 | 第106-111页 |
第二节 旋律的内在特性 | 第111-123页 |
一、 呼应性 | 第111-114页 |
二、 串连性 | 第114-118页 |
三、 衔接性 | 第118-123页 |
(一) 首句与首句的衔接 | 第119-120页 |
(二) 尾句与首句的衔接 | 第120-121页 |
(三) 首句与尾句的衔接 | 第121-123页 |
第三节 旋律的文化意蕴 | 第123-130页 |
一、 「神灵」方面 | 第124-126页 |
二、 「路」方面 | 第126-128页 |
三、 「场域」方面 | 第128-130页 |
第五章 祭仪音乐中歌词的文化向度 | 第130-161页 |
第一节 歌词所呈现的阶级制度 | 第130-143页 |
一、 歌词的种类 | 第131-136页 |
(一) 实词 | 第131-133页 |
(二) 衬词 | 第133-136页 |
二、 歌词的内容 | 第136-140页 |
三、 歌词的形式 | 第140-143页 |
第二节 实词所建构的神灵世界 | 第143-152页 |
一、 实词 | 第143-144页 |
(一) 定义 | 第143页 |
(二) 谁可用 | 第143-144页 |
(三) 何时用 | 第144页 |
二、 神灵世界 | 第144-149页 |
(一) 神灵分类 | 第144-145页 |
(二) 祭仪音乐的场合 | 第145页 |
(三) 实词建构的神灵世界特性 | 第145-149页 |
三、 实词建构的神灵空间 | 第149-152页 |
(一) Wali(东方) | 第149-150页 |
(二) Sa'tip(西方) | 第150页 |
(三) Amis(北方) | 第150页 |
(四) Timui(南方) | 第150-152页 |
第三节 衬词所标记的时空 | 第152-161页 |
一、 衬词 | 第152-153页 |
(一) 定义 | 第152页 |
(二) 使用场合 | 第152页 |
(三) 衬词歌唱形式 | 第152页 |
(四) 衬词歌谣的优点 | 第152-153页 |
(五) 衬词歌瑶的特点 | 第153页 |
(六) 衬词是对何人唱的 | 第153页 |
二、 衬词的种类 | 第153-155页 |
三、 衬词的元音 | 第155-156页 |
四、 衬词标记的时空 | 第156-161页 |
(一) 祭师与神灵之间的时空 | 第156-157页 |
(二) 祭师与祭师之间的时空 | 第157-159页 |
(三) 全体祭师与神灵之间的时空 | 第159-161页 |
第六章 灵路上的祭仪音乐图像 | 第161-202页 |
第一节 祭仪音乐形成灵路的概念 | 第161-175页 |
一、 从灵路上的「因素」看 | 第161-166页 |
(一) 「calay」的定义 | 第162页 |
(二) 「calay」的性质 | 第162页 |
(三) 「calay」的形式 | 第162-163页 |
(四) 「calay」的功能 | 第163-166页 |
二、 从「灵路」上的「对象」看 | 第166-171页 |
(一) 在空间上 | 第166-169页 |
(二) 在时间上 | 第169-171页 |
三、 从灵路上的「时间关系」看 | 第171-175页 |
(一) 神灵与神灵 | 第171-172页 |
(二) 仪式与仪式 | 第172-175页 |
第二节 灵路上的音乐概念 | 第175-193页 |
一、 祭仪音乐的特点 | 第175-179页 |
二、 祭仪音乐的意蕴 | 第179-185页 |
(一) 神域空间 | 第180-182页 |
(二) 过渡空间 | 第182-183页 |
(三) 冷却空间 | 第183-185页 |
三、 祭仪音乐的形式 | 第185-193页 |
(一) 歌唱形式 | 第185-188页 |
(二) 歌曲形式 | 第188-193页 |
第三节 灵路上岁时祭仪音乐的流动性 | 第193-202页 |
结论 | 第202-205页 |
一、 音乐「mararum」旋律特质 | 第202-203页 |
二、 音乐「luku」表现形式 | 第203页 |
三、 音乐「lalan」(路)文化意蕴 | 第203-205页 |
参考书目 | 第205-217页 |
后记 | 第217-224页 |
附录一 谱例 | 第224-345页 |
附录二 一个仪式的完整记录 | 第345-362页 |
附录三 祭师的法名/阶级 | 第362-364页 |
附录四 专有名词 | 第364-369页 |
附录五 田野音像资料 | 第369-3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