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页 |
| 英文摘要 | 第3-6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6-10页 |
|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第6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发展 | 第6-9页 |
| ·协调控制系统的现状与发展 | 第6-7页 |
| ·协调系统的非线性建模 | 第7-8页 |
| ·模糊预测控制算法 | 第8页 |
| ·协调控制系统投入机组的AGC 功能优化 | 第8-9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9-10页 |
| 第二章 T-S 模糊模型辨识 | 第10-23页 |
| ·引言 | 第10-11页 |
| ·T-S 模糊模型的结构形式 | 第11-12页 |
| ·T-S 模糊模型定义 | 第11-12页 |
| ·基于模糊聚类的模糊辨识方法 | 第12-16页 |
| ·模糊聚类算法 | 第12-13页 |
| ·前提部分的模糊离散化 | 第13-14页 |
| ·模糊聚类算法 | 第14-16页 |
| ·单元机组负荷模糊模型 | 第16-22页 |
| ·600MW 单元机组锅炉机理模型 | 第16-17页 |
| ·600MW 单元机组协调控制系统T-S 模糊模型 | 第17-22页 |
| ·小结 | 第22-23页 |
| 第三章 基于 T-S 模糊模型的广义预测控制 | 第23-38页 |
| ·引言 | 第23-27页 |
| ·基于T-S 模糊模型的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 第27-33页 |
| ·模型转化 | 第27-28页 |
| ·多变量GPC 算法 | 第28-30页 |
| ·有约束的多变量GPC 算法 | 第30-32页 |
| ·基于T-S 模糊模型的多变量广义预测控制 | 第32-33页 |
| ·单元机组负荷模糊预测控制 | 第33-37页 |
| ·仿真研究 | 第33-37页 |
| ·小结 | 第37-38页 |
| 第四章 超临界机组协调控制系统的工程实现 | 第38-45页 |
| ·江阴电厂600MW 机组概况 | 第38页 |
| ·江阴电厂600MW 机组控制对象的特点 | 第38页 |
| ·直接指令平衡控制策略(DIB) | 第38-40页 |
| ·机组协调控制策略的改进 | 第40-44页 |
| ·优化负荷指令对燃料控制前馈环节的作用 | 第41-42页 |
| ·为提高机组的负荷响应速度取消风/煤间的交叉限制 | 第42页 |
| ·预给煤 | 第42-43页 |
| ·充分利用锅炉的蓄热 | 第43页 |
| ·汽机帮助锅炉以稳定主汽压力(压力拉回) | 第43-44页 |
| ·机组AGC 的投入 | 第44页 |
| ·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5-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 致谢 | 第50-51页 |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