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7页 |
目录 | 第7-9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8页 |
·选题依据 | 第9-10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健康需求的时代性 | 第9页 |
·亚健康的普遍性 | 第9页 |
·对大学生亚健康现状进行研究的必要性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文献综述 | 第10-18页 |
·健康与亚健康概念的界定 | 第10-12页 |
·健康的概念 | 第10页 |
·亚健康的概念 | 第10-12页 |
·亚健康状态的表现形式 | 第12-14页 |
·躯体亚健康 | 第13页 |
·心理亚健康 | 第13-14页 |
·社会适应亚健康 | 第14页 |
·亚健康的恶化——过劳死 | 第14页 |
·亚健康产生的原因 | 第14-16页 |
·社会因素 | 第15页 |
·不良生活方式 | 第15页 |
·环境污染 | 第15页 |
·个性因素 | 第15-16页 |
·有关大学生亚健康现状的研究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1页 |
·文献资料法 | 第18页 |
·访谈法 | 第18-19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9-20页 |
·效度检验 | 第19页 |
·信度检验 | 第19页 |
·SRHMS的条目、维度分、子量表分和量表总分的计算方法 | 第19-20页 |
·数理统计法 | 第20页 |
·逻辑分析法 | 第20-21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21-32页 |
·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现状分析 | 第21-24页 |
·福建省大学生的生理健康水平分析 | 第21-22页 |
·身体症状与器官功能特征 | 第21页 |
·日常生活功能特征 | 第21页 |
·身体活动功能特征 | 第21-22页 |
·福建省大学生的心理亚健康水平分析 | 第22-23页 |
·正向情绪特征 | 第22页 |
·心理症状与负向情绪特征 | 第22页 |
·认知功能特征 | 第22-23页 |
·福建省大学生的社会亚健康水平分析 | 第23-24页 |
·角色活动与社会适应特征 | 第23页 |
·社会资源与社会接触特征 | 第23页 |
·社会支持特征 | 第23-24页 |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性别特征 | 第24-26页 |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城乡特征 | 第26页 |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差异的性格特征 | 第26-27页 |
·大学生亚健康水平的年级差异性分析 | 第27-28页 |
·福建省大学生亚健康发生的原因分析 | 第28-32页 |
·社会因素 | 第28-29页 |
·社会生活环境不断恶化 | 第28-29页 |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 第29页 |
·大众传播媒介的不良影响 | 第29页 |
·学校因素 | 第29-30页 |
·学校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 | 第29页 |
·学校教育不当的影响 | 第29-30页 |
·学校生活不良习惯的影响 | 第30页 |
·家庭因素 | 第30-32页 |
·不良的家庭环境因素 | 第30-31页 |
·父母的教养方式不当 | 第31-32页 |
第四章 对策与建议 | 第32-36页 |
·加强政府部门的监督和指导 | 第32页 |
·不断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杜绝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蚀 | 第32页 |
·普及"亚健康"理论知识 | 第32-33页 |
·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 第33页 |
·加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与管理,提倡终身体育 | 第33-34页 |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和谐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 | 第34页 |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普及,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 | 第34页 |
·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多样化 | 第34-35页 |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尽量提高教育能力和水平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36-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附录 | 第40-51页 |
致谢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