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基本概念和研究范围 | 第13-16页 |
二、学术史回顾 | 第16-19页 |
三、本文的思路、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清代北京救济制度概说 | 第21-55页 |
第一节 北京的自然灾害成因 | 第21-25页 |
一、北京的地理和气候特点 | 第21-22页 |
二、晚清北京的灾害及成因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清代北京的社会救济管理制度 | 第25-30页 |
一、清代北京社会救济的管理机构 | 第25-27页 |
二、北京社会救济专门管理机构的建设 | 第27-30页 |
第三节 清代北京的救灾和救济制度 | 第30-38页 |
一、养老恤贫的措施 | 第30-35页 |
二、救荒和救灾措施 | 第35-38页 |
第四节 清代北京对外地来京灾民的救济措施 | 第38-42页 |
一、到灾害发生地设厂赈恤 | 第38-39页 |
二、对外来进京饥民的赈恤 | 第39-40页 |
三、对外来进京饥民的遣返 | 第40-42页 |
第五节 顺天府备荒专项经费 | 第42-47页 |
一、清廷对北京灾情和救济的高度关注 | 第42-43页 |
二、备荒经费的设立和发展 | 第43-44页 |
三、备荒经费的解送和拖欠 | 第44-45页 |
四、备荒经费的使用 | 第45-46页 |
五、备荒经费的存储 | 第46-47页 |
第六节 清代北京社会救济的特殊政策 | 第47-55页 |
一、贯穿清朝始终的漕运 | 第47-48页 |
二、优先运进和严禁运出的粮食政策 | 第48-50页 |
三、中央和地方对北京社会救济用款的支持 | 第50-52页 |
四、顺天府与直隶和顺属州县的主次分别 | 第52-55页 |
第二章 晚清北京的平粜制度 | 第55-84页 |
第一节 晚清北京平粜概说 | 第55-63页 |
一、清代北京的粮食问题 | 第55-56页 |
二、清代北京的平粜概说 | 第56-57页 |
三、晚清北京平粜的管理机构 | 第57-58页 |
四、晚清北京平粜局所的设置和组织 | 第58-60页 |
五、京城平粜重内略外的原则 | 第60-63页 |
第二节 平粜准备中的银、米、商 | 第63-70页 |
一、平粜的粮食来源 | 第63-64页 |
二、平粜的经费来源 | 第64-66页 |
三、探查粮价和采买粮食 | 第66-67页 |
四、平粜招商 | 第67-70页 |
第三节 平粜的具体实施 | 第70-76页 |
一、出示平粜 | 第70-71页 |
二、平粜开始、停止和展粜 | 第71-72页 |
三、平粜价格的确定 | 第72-74页 |
四、对倒卖粜粮的打击 | 第74-76页 |
第四节 平粜过程中的稽查 | 第76-80页 |
一、朝廷派员对平粜的稽查 | 第76-77页 |
二、承办机构对平粜委员的稽查 | 第77-78页 |
三、同僚和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 | 第78-80页 |
第五节 平粜中的部门协调与制度缺失 | 第80-84页 |
一、多头管理,缺乏统一领导 | 第80-81页 |
二、设局开局须多家商定 | 第81页 |
三、委派委员须协商而定 | 第81-82页 |
四、仓米粜价的使用 | 第82页 |
五、"京城平粜无成式" | 第82-84页 |
第三章 晚清北京的粥厂制度 | 第84-111页 |
第一节 清代北京粥厂制度概说 | 第84-94页 |
一、粥厂的渊源及种类 | 第84-86页 |
二、北京粥厂的分类管理和经费来源 | 第86-90页 |
三、清代北京粥厂的设置场所 | 第90-92页 |
四、清代北京粥厂的时空分布特点 | 第92-94页 |
第二节 开办粥厂的前期准备 | 第94-101页 |
一、斟酌开厂时机 | 第94-95页 |
二、提前奏拨银米 | 第95-97页 |
三、准备房舍 | 第97页 |
四、备置器具 | 第97-98页 |
五、派命委员、雇佣夫役 | 第98-100页 |
六、制定章程 | 第100-101页 |
第三节 煮粥、散粥的过程 | 第101-107页 |
一、煮粥、放粥 | 第101-104页 |
二、粥厂开办过程中的灵活性 | 第104-107页 |
第四节 施粥过程的监督稽察制度 | 第107-111页 |
一、来自中央部门的稽察 | 第107-108页 |
二、来自粥厂主办部门的监督 | 第108页 |
三、粥厂内部自上而下的监督 | 第108-109页 |
四、部门间的互相监督 | 第109-110页 |
五、官府对官督绅办粥厂的监督 | 第110-111页 |
第四章 光宣时期社会救济制度的转型 | 第111-155页 |
第一节 光宣时期社会救济转型的背景 | 第111-119页 |
一、清政府社会救济资金的短缺 | 第111-113页 |
二、西学社会救济新思想的传播 | 第113-117页 |
三、庚子事变的影响和改革呼声的高涨 | 第117-119页 |
第二节 晚清北京官办"工艺教养"事业的初兴 | 第119-129页 |
一、兴办工艺救济的先声 | 第119-121页 |
二、北京官办工艺局的开办 | 第121-124页 |
三、归部接办后工艺局的发展 | 第124-125页 |
四、其他工艺局所的兴办 | 第125-129页 |
第三节 晚清教养局和习艺所 | 第129-136页 |
一、晚清的教养局 | 第129-132页 |
二、清末新政中的早期习艺所 | 第132-134页 |
三、教养局和习艺所功能的明晰 | 第134-136页 |
第四节 清末北京粥厂的改制 | 第136-144页 |
一、功德林与普济堂改制的实验 | 第136-137页 |
二、部管粥厂的改制和新式救济机构的创设 | 第137-141页 |
三、顺天府管辖粥厂的改制 | 第141-144页 |
第五节 晚清北京社会救济中的义赈 | 第144-155页 |
一、晚清南方绅士"义赈" | 第144-145页 |
二、北京官赈与"义赈"的结合 | 第145-149页 |
三、1890年本地绅士大救灾 | 第149-150页 |
四、1907年北京社会各界赈救江北水灾 | 第150-155页 |
结语:晚清北京社会救济制度简析 | 第155-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163-171页 |
附录:晚清蠲缓顺直税赋表(1875-1912年) | 第171-176页 |
后记 | 第1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