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缩略词列表 | 第9-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一、文献综述 | 第11-38页 |
| ·具有杀菌活性的砜及其衍生物 | 第12-24页 |
| ·砜(亚砜)类化合物的合成研究进展 | 第24-38页 |
| 二、论文设计思想 | 第38-44页 |
| ·目的和意义 | 第38-39页 |
| ·总体研究思路 | 第39-40页 |
| ·研究目标 | 第40-41页 |
| ·研究内容 | 第41-44页 |
| 三、实验部分 | 第44-67页 |
| ·仪器与试剂 | 第44-45页 |
| ·硫醚、砜及亚砜类化合物的合成 | 第45-65页 |
| ·2-(取代硫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 | 第45-50页 |
| ·2-(取代硫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的合成 | 第50-55页 |
| ·2-(取代磺酰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噻二唑的合成 | 第55-58页 |
| ·2-(取代磺酰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二唑的合成 | 第58-62页 |
| ·2-(取代亚磺酰基)-5-(3,4,5-三甲氧基)苯基-1,3,4-噁(噻)二唑的合成 | 第62-65页 |
| ·生物活性测定方法 | 第65-66页 |
| ·抑菌活性初步筛选 | 第65页 |
| ·病原真菌毒力(EC_(50))测定 | 第65页 |
| ·体外抗癌活性的测定 | 第65-66页 |
| ·单晶实验 | 第66-67页 |
| ·单晶培养 | 第66页 |
| ·晶体结构测定 | 第66-67页 |
| 四、结果与讨论 | 第67-99页 |
| ·目标化合物结构汇总 | 第67-75页 |
| ·实验方法和合成条件讨论 | 第75-85页 |
| ·硫醚合成条件的筛选 | 第75-77页 |
| ·砜合成条件的筛选 | 第77-82页 |
| ·亚砜合成方法和合成条件的筛选 | 第82-85页 |
| ·谱图解析 | 第85-90页 |
| ·红外光谱(IR) | 第85页 |
| ·核磁共振氢谱(~1H NMR) | 第85-87页 |
| ·核磁共振碳谱(~(13)C NMR) | 第87-90页 |
|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 第90-94页 |
| ·抑菌活性初步筛选 | 第90-91页 |
| ·病原真菌毒力(EC_(50))测定 | 第91页 |
| ·不同浓度对小麦赤霉病菌菌丝生长的影响 | 第91-92页 |
| ·菌丝的形态变化 | 第92页 |
| ·体外抗癌活性的测定 | 第92-94页 |
| ·单晶实验结果 | 第94-98页 |
| ·化合物A_1的单晶实验结果 | 第94-95页 |
| ·化合物B_1的单晶实验结果 | 第95-96页 |
| ·化合物D_(13)的单晶实验结果 | 第96-98页 |
| ·结构与活性关系的讨论 | 第98-99页 |
| 五、结论 | 第99-101页 |
| ·主要工作 | 第99页 |
| ·创新点 | 第99-100页 |
| ·尚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00-101页 |
| 六、致谢 | 第101-102页 |
| 七、参考文献 | 第102-112页 |
| 八、附录 | 第112-113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申请专利 | 第11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参加的项目 | 第112-113页 |
| 九、附图 | 第113-129页 |
| 详细摘要 | 第129-1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