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定势对未注意盲视和注意捕获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0页 |
2. 注意定势的涵义 | 第10-11页 |
·注意定势的渊源—心理定势 | 第10-11页 |
·心理定势的概念 | 第10-11页 |
·注意定势的定义 | 第11页 |
·注意定势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3. 注意捕获的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注意捕获的涵义 | 第11-13页 |
·注意捕获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内隐性和外显性注意捕获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内隐性注意与外显性注意捕获研究的分离 | 第13-14页 |
·内隐注意捕获—对适应自动性的研究 | 第14-16页 |
·注意定势和无关的前线索任务 | 第16-17页 |
·注意捕获的研究争论 | 第17-18页 |
·未注意盲视研究 | 第18-23页 |
·选择性地看和未注意盲视 | 第18-19页 |
·未注意盲视的实验研究 | 第19-20页 |
·持续的未注意盲视和类似性的作用 | 第20-23页 |
4. 问题的提出—知觉循环模型的构建 | 第23-28页 |
·融合内隐注意捕获和觉察的知觉循环模型 | 第23-24页 |
·目前的证据对知觉循环模型的修订 | 第24-26页 |
·注意定势的关键作用—再构建知觉循环模型 | 第26-28页 |
5. 实验研究 | 第28-42页 |
·一般方法 | 第28-30页 |
·材料和步骤 | 第28页 |
·实验程序 | 第28-29页 |
·信息分析 | 第29-30页 |
·实验一:对形状和视亮度的注意定势 | 第30-33页 |
·实验目的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分析 | 第31-32页 |
·讨论 | 第32-33页 |
·实验二独特性形状特征的注意定势 | 第33-34页 |
·实验目的 | 第33页 |
·方法 | 第33页 |
·结果分析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页 |
·实验三复杂特征群的注意定势 | 第34-38页 |
·实验目的 | 第34-35页 |
·方法 | 第35-36页 |
·结果分析 | 第36-38页 |
·实验四刺激特征的自下而上作用 | 第38-42页 |
·实验目的 | 第38-39页 |
·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分析 | 第40-41页 |
·讨论 | 第41-42页 |
6. 总讨论 | 第42-44页 |
7. 结论 | 第44-45页 |
8. 小结与展望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附录 | 第49-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