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心理学论文--心理过程与心理状态论文--感觉与知觉论文

注意定势对未注意盲视和注意捕获的影响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1. 引言第9-10页
2. 注意定势的涵义第10-11页
   ·注意定势的渊源—心理定势第10-11页
     ·心理定势的概念第10-11页
     ·注意定势的定义第11页
   ·注意定势的研究现状第11页
3. 注意捕获的研究现状第11-23页
   ·注意捕获的涵义第11-13页
     ·注意捕获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2-13页
   ·内隐性和外显性注意捕获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内隐性注意与外显性注意捕获研究的分离第13-14页
     ·内隐注意捕获—对适应自动性的研究第14-16页
     ·注意定势和无关的前线索任务第16-17页
   ·注意捕获的研究争论第17-18页
   ·未注意盲视研究第18-23页
     ·选择性地看和未注意盲视第18-19页
     ·未注意盲视的实验研究第19-20页
     ·持续的未注意盲视和类似性的作用第20-23页
4. 问题的提出—知觉循环模型的构建第23-28页
   ·融合内隐注意捕获和觉察的知觉循环模型第23-24页
   ·目前的证据对知觉循环模型的修订第24-26页
   ·注意定势的关键作用—再构建知觉循环模型第26-28页
5. 实验研究第28-42页
   ·一般方法第28-30页
     ·材料和步骤第28页
     ·实验程序第28-29页
     ·信息分析第29-30页
   ·实验一:对形状和视亮度的注意定势第30-33页
     ·实验目的第30页
     ·方法第30-31页
     ·结果分析第31-32页
     ·讨论第32-33页
   ·实验二独特性形状特征的注意定势第33-34页
     ·实验目的第33页
     ·方法第33页
     ·结果分析第33-34页
     ·讨论第34页
   ·实验三复杂特征群的注意定势第34-38页
     ·实验目的第34-35页
     ·方法第35-36页
     ·结果分析第36-38页
   ·实验四刺激特征的自下而上作用第38-42页
     ·实验目的第38-39页
     ·方法第39-40页
     ·结果分析第40-41页
     ·讨论第41-42页
6. 总讨论第42-44页
7. 结论第44-45页
8. 小结与展望第45-46页
参考文献第46-49页
附录第49-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微硬盘伺服信息读取系统研究
下一篇:我国大型医药企业营销道德研究--评价与激励约束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