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一、导语 | 第11-14页 |
(一) 选题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二、生态现代化的理论视野 | 第14-24页 |
(一) 生态现代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和原因 | 第15-16页 |
(二) 生态现代化的内涵及发展过程 | 第16-18页 |
(三) 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四) 生态现代化理论的几种代表学说 | 第19-24页 |
1、“预防性”策略论 | 第19-20页 |
2、社会变革与生态转型论 | 第20-21页 |
3、综合性新政策论 | 第21-22页 |
4、弱化与强化生态现代化 | 第22-24页 |
三、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的启示 | 第24-33页 |
(一) 我国生态环境现状 | 第24-30页 |
1、水土流失仍在加剧 | 第24-25页 |
2、土地荒漠化面积仍在扩大 | 第25-26页 |
3、水资源问题突出 | 第26-28页 |
(1) 水资源短缺 | 第26-27页 |
(2) 洪涝灾害 | 第27-28页 |
(3) 水污染问题 | 第28页 |
4、天然林资源逐年下降 | 第28-29页 |
5、大气污染严重 | 第29-30页 |
(二) 解决环境污染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1、在处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上,存在着重实践轻理论的倾向 | 第30页 |
2、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就事论事 | 第30-31页 |
3、把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 | 第31页 |
4、采取末端治理的方式 | 第31页 |
(三) 生态现代化理论对我国环境与发展决策的启示 | 第31-33页 |
1、向传统的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内在冲突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 第31-32页 |
2、摒弃了传统现代化观念中片面追求工业化、城市化等不合理内容 | 第32-33页 |
四、我国生态现代化路径选择所遵循的一般原则 | 第33-40页 |
(一) 一切从实际出发,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 | 第33-35页 |
(二) 实施生态现代化必须与我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 第35-37页 |
(三) 实施生态现代化必须符合协调发展的原则 | 第37-40页 |
1、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 第38-39页 |
2、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 第39-40页 |
五、我国实施生态现代化选择的具体路径 | 第40-53页 |
(一) 路径选择之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 第41-45页 |
1、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第41-42页 |
2、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内涵丰富 | 第42-43页 |
3、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重在落实 | 第43-44页 |
4、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有重大战略意义 | 第44-45页 |
(1) 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 | 第44页 |
(2) 长期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44页 |
(3) 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模式的本质要求 | 第44-45页 |
(二) 路径选择之二:发展小城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 | 第45-48页 |
1、发展小城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方针 | 第45-46页 |
2、发展小城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的基本方向 | 第46-47页 |
3、发展小城镇,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实现生态现代化的重要依托 | 第47-48页 |
(三) 路径选择之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 第48-53页 |
1、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解析 | 第48-49页 |
(1)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 第49页 |
(2) 以技术进步推动工业的现代化 | 第49页 |
(3) 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 第49页 |
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传统工业化道路的超越 | 第49-51页 |
(1) 价值观上的超越 | 第49-50页 |
(2) 增长方式的超越 | 第50页 |
(3) 在科学技术应用上的超越 | 第50-51页 |
3、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意义 | 第51-53页 |
(1)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增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第51页 |
(2)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 | 第51-52页 |
(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主要保证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