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广播、电视事业论文--编辑、写作和播送业务论文

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第一章 导言第7-11页
 一、选题来源第7页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第7-8页
 三、研究现状第8-10页
 四、研究方法第10-11页
第二章 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第11-14页
第三章 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出现的社会背景第14-23页
 一、社会转型尤其是大众文化的盛行对大众产生影响——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出现的基础第14-18页
  (一) 社会转型期引发诸多社会问题和心理问题第14-16页
  (二) 社会大众的现实状况需要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第16-18页
 二、非理性思想张扬之背景下,后现代知识分子对理性的追求——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发展的动力第18-21页
 三、谈话类节目的发展规律和心理咨询、治疗在中国的兴起——促进了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的发展第21-23页
第四章 中美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对比分析第23-28页
 一、中美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类型和模式的差异第23-24页
 二、中美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内容和时间安排的差异第24-25页
 三、中美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制作思想的趋同第25-28页
  (一) 人本主义思想第25-26页
  (二) 非理性宣泄与理性指导的结合第26-28页
第五章 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分析研究第28-43页
 一、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特征分析第28-31页
  (一) 心理专家在场使节目内容具有了科学指导性第28-29页
  (二) 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巧妙转换与融合第29-30页
  (三) 理性与情感的激烈碰撞第30-31页
 二、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内容分析——以央视《心理访谈》为例第31-36页
  (一) 分析目的第31页
  (二) 研究方法第31-32页
  (三) 分析统计结果第32-35页
  (四) 结论和启示第35-36页
 三、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受众接受分析——以央视《心理访谈》为例第36-40页
  (一) 受众如何理解并生产媒介产品的意义第37-38页
  (二) 受众接受的心理动力第38-39页
  (三) 受众接受的心理过程第39-40页
 四、心理类电视谈话节目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弊端第40-43页
结语:意义追问:受众在现实与媒介虚构的幻像中如何求得平衡?第43-44页
注释第44-46页
参考书目第46-48页
参考文章第48-50页
附录:试论湖南卫视《变形记》的社会意义——以《网变》的叙事分析为例第50-58页

论文共5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生物器官模型数字化与纹理映射技术研究
下一篇:地方高校教师留学经历对其专业发展的影响研究--以A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