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1页 |
一、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建构的基本问题 | 第11-18页 |
(一) 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建构的内涵 | 第11-14页 |
(二) 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建构的特点 | 第14-16页 |
(三) 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建构的意义 | 第16-18页 |
二、普通高中课程模块建构模式的相关研究 | 第18-24页 |
(一) 国外高中课程的模块建构模式 | 第18-21页 |
(二) 我国普通高中课程设计的模式 | 第21-24页 |
三、普通高中新课程模块建构的理论基础 | 第24-31页 |
(一) 福多的先天模块理论 | 第24-26页 |
(二) 卡米洛夫—斯密斯的认知科学发展观——超越模块性理论 | 第26-27页 |
(三) 从建构主义理论来审视模块建构视角 | 第27-29页 |
(四) 从多元智力理论来解读模块建构视域 | 第29-30页 |
(五) 从结构主义理论看模块建构中的社会文化导向 | 第30-31页 |
四、“主题式单元化”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课程的模式建构 | 第31-45页 |
(一)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课程的模式建构的教育理念 | 第31-35页 |
(二) 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课程的模式建构的价值取向 | 第35-37页 |
(三) “主题式单元化”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课程模式的建构 | 第37-45页 |
五、普通高中新课程中模块课程的实施策略 | 第45-52页 |
(一) 凸现模块课程实施主体的高效性 | 第45-47页 |
(二) 实现模块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式的动态化 | 第47-48页 |
(三) 形成模块课程管理制度的弹性化 | 第48-49页 |
(四) 注重模块课程评价体系的多元化 | 第49-52页 |
结束语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后记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