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前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国际避税的概念及产生原因 | 第9-15页 |
第一节 国际避税的概念 | 第9页 |
第二节 国际避税的产生条件 | 第9-15页 |
一、各国对税收管辖权的规定不一致 | 第10-11页 |
二、各国税率和税基的差异 | 第11页 |
三、国际税收协定的大量存在 | 第11-12页 |
四、涉外税收法规中的漏洞 | 第12-15页 |
第二章 跨国公司避税手段 | 第15-31页 |
第一节 利用转让定价转移利润 | 第15-19页 |
一、转让定价的概念、原因及常见方式 | 第15-17页 |
二、转让定价的具体操作方法 | 第17-19页 |
第二节 利用避税地避税 | 第19-24页 |
一、国际避税地的理论范围 | 第19页 |
二、国际避税地的成因 | 第19-20页 |
三、成为国际避税地的条件 | 第20-21页 |
四、国际避税地的类型 | 第21-22页 |
五、利用避税地进行国际避税的模式 | 第22-24页 |
第三节 滥用国际税收协定 | 第24-26页 |
一、建立直接导管公司 | 第24页 |
二、建立脚踏石导管公司 | 第24-25页 |
三、直接利用双边关系设置低股权控股公司 | 第25-26页 |
第四节 其他避税方法 | 第26-31页 |
一、信托方式转移财产 | 第26-27页 |
二、资本弱化 | 第27-28页 |
三、选择有利的公司组织形式 | 第28页 |
四、纳税人通过移居来避免成为高税国的税收居民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国际上应对跨国公司避税的措施 | 第31-45页 |
第一节 转让定价法规 | 第31-35页 |
一、转让定价法规的产生和发展 | 第31-32页 |
二、关联企业的判定 | 第32-33页 |
三、转让定价的确定原则 | 第33-34页 |
四、转让定价的调整方法 | 第34-35页 |
第二节 预约定价协议 | 第35-36页 |
一、单边的预约定价协议 | 第36页 |
二、双边的预约定价协议 | 第36页 |
三、多边的预约定价协议 | 第36页 |
第三节 针对避税地的措施 | 第36-38页 |
一、关于受控外国子公司 | 第37-38页 |
二、关于应税的外国公司保留利润 | 第38页 |
三、关于立法适用的纳税人 | 第38页 |
第四节 防止滥用税收协定 | 第38-41页 |
一、单方面的防范措施 | 第39页 |
二、双边税收协定中的防范措施 | 第39-41页 |
三、严格对协定受益人资格的审查程序 | 第41页 |
第五节 其他限制避税方法 | 第41-45页 |
一、限制资本弱化法规 | 第41-42页 |
二、限制避税性移居 | 第42页 |
三、限制利用改变公司组织形式避税 | 第42-45页 |
第四章 国际反避税措施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45-54页 |
第一节 我国反避税工作的现状 | 第45-47页 |
一、跨国公司的进入对我国税收管理工作提出新要求 | 第45页 |
二、电子商务对涉外税收带来了新问题 | 第45-46页 |
三、我国对国内企业的海外投资没有形成有效的税收管理机制 | 第46-47页 |
第二节 完善我国的转让定价税收制度 | 第47-51页 |
一、我国转让定价的监管现状 | 第47-48页 |
二、我国转让定价的完善 | 第48-51页 |
第三节 国际避税地法规对我国的借鉴 | 第51-52页 |
第四节 我国对滥用税收协定避税的防范 | 第52-54页 |
一、我国对外缔结税收协定的进展情况 | 第52页 |
二、反滥用协定条款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
后记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