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独创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摘要 | 第4-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1 序言 | 第11-2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2-19页 |
| ·存在的问题 | 第19页 |
| ·本文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 2 被动桩与流动土体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第21-43页 |
| ·引言 | 第21页 |
| ·流动土体位移模式及桩侧压力的产生 | 第21-22页 |
| ·工程建设中的土拱现象及土拱效应 | 第22-24页 |
| ·土拱的定义 | 第22-23页 |
| ·工程实践中的土拱现象 | 第23页 |
| ·土拱的形成过程 | 第23-24页 |
| ·有限元软件介绍与参数定义 | 第24-30页 |
| ·有限元分析软件Plaxis简介 | 第24-27页 |
| ·土的本构模型和Plaxis程序中参数的输入 | 第27-30页 |
| ·土拱形成机理的平面有限元分析 | 第30-33页 |
| ·引言 | 第30页 |
| ·土拱分析的平面有限元模型 | 第30-31页 |
| ·无粘性土中土拱产生机理的数值模拟 | 第31-33页 |
| ·粘性土体中土拱产生机理的数值模拟 | 第33页 |
| ·桩间土拱效应与土性参数的关系 | 第33-39页 |
| ·土拱效应与土体强度参数(c,φ)动的关系 | 第34-35页 |
| ·土拱效应与土体杨氏模量(E)的关系 | 第35-36页 |
| ·土拱效应与土体泊松比(υ)的关系 | 第36-38页 |
| ·土拱效应与土体剪胀角(Ψ)的关系 | 第38页 |
| ·土拱效应与桩土接触面材料特性(R_(inter))的关系 | 第38-39页 |
| ·桩间土拱效应与桩基布置型式的关系 | 第39-41页 |
| ·土拱效应与单排桩桩间距关系 | 第39-40页 |
| ·土拱效应与双排桩呈“I”、“Z”字型布置关系 | 第40-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3页 |
| 3 流动土体作用下工程桩反应性状计算 | 第43-69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软弱地基开挖地层移动机理分析 | 第43-44页 |
| ·地层移动导致桩基失稳的原因 | 第44-45页 |
| ·FLAC-3D程序介绍与参数定义 | 第45-50页 |
| ·有限差分程序FLAC-3D简介 | 第45-48页 |
| ·FLAC-3D程序参数的输入 | 第48-50页 |
| ·基坑开挖时工程桩反应分析的FLAC-3D模型与典型算例 | 第50-52页 |
| ·影响参数研究 | 第52-61页 |
| ·边坡与桩的距离 | 第52-54页 |
| ·基坑边坡坡度 | 第54-55页 |
| ·不同开挖工况 | 第55页 |
| ·桩长 | 第55-59页 |
| ·桩身直径 | 第59-60页 |
| ·桩身强度 | 第60-61页 |
| ·桩端持力层性质 | 第61页 |
| ·软弱地层深挖基坑中的群桩反应性状 | 第61-67页 |
| ·桩基连线平行于边坡布置的两桩 | 第62-63页 |
| ·桩基连线垂直于边坡布置的两桩 | 第63-64页 |
| ·正方形布置的四桩群桩 | 第64-65页 |
| ·梅花形布置的五桩群桩 | 第65页 |
| ·3行×2列布置的六桩群桩 | 第65-66页 |
| ·2行×3列布置的六桩群桩 | 第66-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 4 工程实例分析 | 第69-78页 |
| ·工程概况 | 第69-71页 |
|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 第71-74页 |
| ·工程实测数据 | 第71-72页 |
| ·计算参数选取 | 第72-73页 |
| ·数值模拟与实测结果的比较 | 第73-74页 |
| ·坑内偏位基桩的加固与逆作法施工 | 第74-78页 |
| ·偏位桩的竖向承载力取值 | 第74-75页 |
| ·补强设计原则及方案 | 第75-76页 |
| ·建筑物施工监测与控制 | 第76-78页 |
| 5 结论与展望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78-81页 |
| ·展望 | 第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