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2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页 |
| ·几个概念的界定 | 第12-20页 |
| ·就业 | 第12-15页 |
| ·失业 | 第15-19页 |
| ·“知识失业” | 第19-20页 |
| 2 “知识失业”的由来、现状和类型 | 第20-26页 |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历史回顾 | 第20-23页 |
| ·第一阶段(1978-1984年) | 第20-21页 |
| ·第二阶段(1985-1989年) | 第21页 |
| ·第三阶段(1989-1993年) | 第21页 |
| ·第四阶段(1993年到现在) | 第21-23页 |
| ·“知识失业”的爆发 | 第23页 |
| ·“知识失业”的类型 | 第23-24页 |
| ·专业结构性失业 | 第23页 |
| ·专业过热性失业 | 第23页 |
| ·学历性失业 | 第23-24页 |
| ·行业性失业 | 第24页 |
| ·区域性失业 | 第24页 |
| ·主动性失业 | 第24页 |
| ·“知识失业”的特点 | 第24-26页 |
| ·“知识失业”的主要领域在城市的正规部门 | 第24-25页 |
| ·“知识失业”的对象主要是城市独生子女 | 第25页 |
| ·“知识失业”是投资预期目标的回落 | 第25页 |
| ·“知识失业”女性偏多 | 第25-26页 |
| 3 “知识失业”的影响分析 | 第26-32页 |
| ·“知识失业”的正面影响分析 | 第26-28页 |
| ·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周期性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 第26-27页 |
| ·有利于高等教育发展市场化程度的提升 | 第27-28页 |
| ·有利于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 第28页 |
| ·“知识失业”的负面影响分析 | 第28-32页 |
| ·加剧了贫富差距 | 第28-29页 |
| ·影响社会的安全稳定 | 第29页 |
| ·造成人力资本巨大浪费 | 第29-30页 |
| ·给教育发展带来负面影响 | 第30-32页 |
| 4 毕业生就业理论和工作搜寻模型 | 第32-36页 |
| ·毕业生就业理论 | 第32-33页 |
| ·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 第32页 |
| ·工资竞争模式和工作竞争模式理论 | 第32-33页 |
| ·工作搜寻理论 | 第33页 |
| ·工作搜寻模型 | 第33-36页 |
| ·基本假设 | 第33-34页 |
| ·高校毕业生工作搜寻模型 | 第34-36页 |
| 5 我国“知识失业”的主要原因 | 第36-42页 |
| ·我国的“知识失业”是教育深化的结果 | 第36-38页 |
| ·教育供给方—国家决策分析 | 第36-37页 |
| ·教育投资方—个人的决策分析 | 第37-38页 |
| ·我国高等教育的超常规发展 | 第38-39页 |
| ·结构不合理,加剧了“知识失业” | 第39-42页 |
| ·产业结构变动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 第39-41页 |
| ·城市结构的不合理制约了大学生的去向 | 第41-42页 |
| 6 解决当前“知识失业”问题的对策 | 第42-48页 |
| ·经济发展层面的对策 | 第42-44页 |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优化第三产业结构 | 第42-43页 |
| ·拓展次要劳动力市场,鼓励多渠道就业 | 第43-44页 |
| ·制度环境层面的对策 | 第44-45页 |
| ·改革并完善户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 第44页 |
| ·建立大学毕业生失业救济和创业政策 | 第44-45页 |
| ·调整产业结构 | 第45页 |
| ·高等教育层面的对策 | 第45-46页 |
| ·扩大高等院校自主权 | 第45页 |
| ·适当调整招生规模,使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 第45-46页 |
| ·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观念 | 第46页 |
| ·鼓励自主创业 | 第46页 |
| ·劳动力市场层面的对策 | 第46-48页 |
| 结论 | 第48-49页 |
| 致谢 | 第49-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 附录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