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哲学思考
| 摘要 | 第1-3页 |
| Abstract | 第3-7页 |
| 前言 | 第7-15页 |
| (一)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7-9页 |
| 1. 研究背景 | 第7-9页 |
| 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3页 |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2、国内研究综述 | 第11-13页 |
| (三)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1.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13页 |
|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3-15页 |
| 一、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意义 | 第15-17页 |
| (一) 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15页 |
| (二) 自身发展的必须 | 第15-17页 |
|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17-27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 第17-19页 |
| 1. 政治价值观 | 第17页 |
| 2. 道德价值观 | 第17-18页 |
| 3. 成才价值观 | 第18页 |
| 4. 生活价值观 | 第18-19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 | 第19-22页 |
| 1. 价值观认同由统一走向多元化 | 第19-20页 |
| 2. 价值观主体由社会宏观向个人微观转化 | 第20-21页 |
| 3. 价值观取向由崇尚奉献走向自我功利化 | 第21页 |
| 4. 价值观评价由单一标准走向多重标准 | 第21-22页 |
| 5. 价值观稳定由长期性走向眼前和短期 | 第22页 |
|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出现的问题 | 第22-25页 |
| 1. 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自我为中心意识强 | 第22-23页 |
| 2.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浓厚 | 第23-24页 |
| 3. 价值观不稳定、不确定,易于波动变化 | 第24页 |
| 4. 理想的高期望和模糊性、知行脱节 | 第24-25页 |
| 5. 价值观带有被动性、依附性和价值中立原则 | 第25页 |
| (四)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构建中问题的成因 | 第25-27页 |
| 1. 社会转型对观念层面影响 | 第25-26页 |
| 2. 双重社会效应的影响 | 第26页 |
| 3. 文化多样化带来的影响 | 第26页 |
| 4. 学校思政教育机制不健全 | 第26-27页 |
| 5. 大学生自身存在诸多弱点 | 第27页 |
| 三、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 第27-38页 |
| (一)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27-30页 |
| 1. 坚持科学的对策与方法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指导 | 第27-28页 |
| 2. 坚持集体主义和反对个人主义的辩证统一 | 第28页 |
| 3. 坚持艰苦奋斗和奉献精神的价值观相统一 | 第28-29页 |
| 4. 坚持个人奋斗与团队协作的价值观相统一 | 第29页 |
| 5. 坚持教育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结合 | 第29-30页 |
| 6. 运用辨证的观点对待古今、中外的价值文化 | 第30页 |
| 7. 发挥学校教育作用,充分发挥载体功能 | 第30页 |
| (二)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 第30-34页 |
| 1. 理想信念教育 | 第30-31页 |
| 2. 爱国主义教育 | 第31页 |
| 3. 集体主义教育 | 第31-32页 |
| 4. 时代精神教育 | 第32-33页 |
| 5. 道德素质及法制教育 | 第33页 |
| 6. 心理健康教育 | 第33-34页 |
| (三)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途径 | 第34-38页 |
| 1. 课堂教育中坚持引导 | 第34页 |
| 2. 校园文化建设中逐步渗透 | 第34-35页 |
| 3. 课外实践中加以巩固 | 第35-36页 |
| 4. 分类指导中进行强化 | 第36-37页 |
| 5. 言传身教中实施引导 | 第37-38页 |
| 结语 | 第38-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3页 |
| 致谢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