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发酵废水培养螺旋藻可行性的研究
| 一 文献综述 | 第1-31页 |
| ·螺旋藻生物特性 | 第13-14页 |
| ·螺旋藻的发现及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 ·螺旋藻的营养和药用价值 | 第15-18页 |
| ·废水培养螺旋藻净化水质研究进展 | 第18-23页 |
| ·螺旋藻混合营养生长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利用废水、废物培养螺旋藻 | 第19-22页 |
| ·利用废水培养螺旋藻的优势和所面临的问题 | 第22-23页 |
| ·味精废水的来源及特点 | 第23-25页 |
| ·味精废水特点 | 第23页 |
| ·味精废水来源 | 第23-25页 |
| ·味精废水处理工艺技术 | 第25-29页 |
| ·物化技术 | 第25-26页 |
| ·生物发酵技术 | 第26-27页 |
| ·厌氧生物技术 | 第27-29页 |
| ·藻—菌共生法 | 第29页 |
|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29-31页 |
| ·选题依据 | 第29-30页 |
| ·论文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 二 螺旋藻的培养 | 第31-35页 |
| ·引言 | 第31页 |
| ·实验材料 | 第31-32页 |
| ·藻种 | 第31-32页 |
| ·培养基 | 第32页 |
| ·培养方法 | 第32-33页 |
| ·单细胞筛选 | 第32-33页 |
| ·藻种的纯化 | 第33页 |
| ·藻种的培养 | 第33页 |
| ·生物量的测定 | 第33-34页 |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34-35页 |
| 三 谷氨酸对螺旋藻的影响 | 第35-43页 |
| ·引言 | 第35页 |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35-37页 |
| ·供试藻种 | 第35页 |
| ·螺旋藻生长的测定 | 第35页 |
| ·光合活性的测定 | 第35-36页 |
| ·叶绿素的测定 | 第36页 |
| ·蛋白质的测定 | 第36-37页 |
| ·培养液pH值的测定 | 第37页 |
| ·谷氨酸的测定 | 第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2页 |
| ·不同Glu浓度下螺旋藻光合作用和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37-39页 |
| ·不同谷氨酸浓度下螺旋藻的生长情况 | 第39-40页 |
| ·不同谷氨酸浓度下螺旋藻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 第40-41页 |
| ·不同谷氨酸浓度下螺旋藻培养液pH的变化 | 第41页 |
| ·不同Glu浓度下螺旋藻蛋白质的含量 | 第41-42页 |
| ·小结 | 第42-43页 |
| 四 葡萄糖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43-50页 |
| ·引言 | 第4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 ·供试藻种 | 第43-44页 |
| ·还原糖的测定—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 | 第44页 |
| ·其他测量方法 | 第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螺旋藻光合作用和呼吸速率的变化 | 第44-46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螺旋藻的生长情况 | 第46-47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螺旋藻叶绿素的变化情况 | 第47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螺旋藻培养液pH的变化 | 第47-48页 |
| ·不同葡萄糖浓度下螺旋藻蛋白质的含量 | 第48-49页 |
| ·小结 | 第49-50页 |
| 五 铵盐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0-65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1-52页 |
| ·藻种 | 第51页 |
| ·其他测量方法 | 第51-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64页 |
| ·尿素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2-56页 |
| ·硫酸铵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6-59页 |
| ·乙酸铵对螺旋藻生长的影响 | 第59-64页 |
| ·小结 | 第64-65页 |
| 六 模拟废水和实际培养螺旋藻的研究 | 第65-80页 |
| ·引言 | 第65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68页 |
| ·藻种 | 第65页 |
| ·模拟废水的配制及水质 | 第65-66页 |
| ·废水来源及水质 | 第66页 |
| ·实验方法 | 第66-67页 |
| ·COD的测定 | 第67页 |
| ·氨氮的测定—氨气敏电极法 | 第67-68页 |
| ·其他测量方法 | 第68页 |
| ·试验结果与讨论 | 第68-79页 |
| ·模拟废水培养螺旋藻的研究 | 第68-71页 |
| ·离交废水培养螺旋藻的研究 | 第71-74页 |
| ·等电母液培养螺旋藻的研究 | 第74-76页 |
| ·废水的处理情况 | 第76-79页 |
| ·小结 | 第79-80页 |
| 七 结论与展望 | 第80-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个人简历及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