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9页 |
第一章 斯蒂格利茨的生平、著述和转轨经济学思想 | 第19-36页 |
第一节 斯蒂格利茨的生平 | 第19-22页 |
第二节 斯蒂格利茨的主要著述 | 第22-25页 |
一、著作 | 第22-24页 |
二、论文 | 第24-25页 |
第三节 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学思想 | 第25-34页 |
一、信息经济学的最新进展与斯蒂格利茨的新政府干预观的建立 | 第25-30页 |
二、斯蒂格利茨论经济学与经济政策的意识形态属性 | 第30-32页 |
三、斯蒂格利茨的效率—平等观 | 第32-33页 |
四、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哲学观 | 第33-34页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第二章 关于转轨经济学 | 第36-56页 |
第一节 转轨与转轨经济学 | 第36-43页 |
一、“转轨”概念 | 第36-37页 |
二、“转轨经济学”概念 | 第37-40页 |
三、本论文对转轨经济学的界定 | 第40-43页 |
第三节 斯蒂格利茨的转轨经济理论 | 第43-54页 |
一、强调不能用新古典经济学来指导转轨实践 | 第44-45页 |
二、斯蒂格利茨私有化基本定理(the fundamental privatization theorem) | 第45-47页 |
三、关于政府在转轨过程中的作用 | 第47-49页 |
四、对科斯定理(产权理论)的批判 | 第49-51页 |
五、斯蒂格利茨的“第三条道路经济学”——转轨经济的指导思想 | 第51-52页 |
六、斯蒂格利茨论社会主义尝试“失败”原因 | 第52-54页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第三章 转轨经济学与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斯蒂格利茨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模型的批判 | 第56-75页 |
第一节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 | 第56-65页 |
一、市场社会主义概念 | 第56-61页 |
二、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 | 第61-62页 |
三、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 | 第62-65页 |
第二节 斯蒂格利茨对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65-71页 |
一、西方左翼和右翼学者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65-66页 |
二、斯蒂格利茨对市场社会主义的批判 | 第66-70页 |
三、小结 | 第70-71页 |
第三节 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转轨经济学的关系 | 第71-74页 |
一、市场社会主义与市场资本主义 | 第72页 |
二、“东方市场社会主义”和“西方市场社会主义” | 第72页 |
三、新古典市场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 第72-73页 |
四、小结 | 第73-74页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74-75页 |
第四章 激进式转轨:“休克疗法”——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与“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 | 第75-112页 |
第一节 “休克疗法”与“华盛顿共识” | 第75-81页 |
一、什么是“休克疗法” | 第75-77页 |
二、什么是“华盛顿共识” | 第77-79页 |
三、“华盛顿共识”与“休克疗法”的意识形态血统和国际金融资本利益的背景 | 第79-81页 |
第二节 用“休克疗法”指导转轨实践是理论的误植 | 第81-85页 |
一、“休克疗法”的理论基础 | 第81-83页 |
二、“休克疗法”为什么会被采用 | 第83-84页 |
三、把“休克疗法”用于指导转轨经济实践是理论的误植 | 第84-85页 |
第三节 “休克疗法”的要害:大规模快速地私有化 | 第85-89页 |
一、私有化、自由化和稳定化的内在联系 | 第85-86页 |
二、以推销商品的手段来推销私有化 | 第86-87页 |
三、挣脱法律的束缚推动快速私有化 | 第87页 |
四、为私有化而私有化 | 第87-89页 |
第四节 “休克疗法”的实际“疗效” | 第89-101页 |
一、“休克疗法”沉重打击了实施国的国民经济 | 第89-92页 |
二、“休克疗法”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 | 第92-95页 |
三、“休克疗法”使实施国的经济殖民化和“拉美化 | 第95-99页 |
四、“休克疗法”的另一个危害:引发资本外逃 | 第99-100页 |
五、“休克疗法”的失败 | 第100-101页 |
第五节 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与“后华盛顿共识”的形成 | 第101-109页 |
一、斯蒂格利茨对“休克疗法”的批判 | 第101-106页 |
二、从“华盛顿共识”到“后华盛顿共识” | 第106-109页 |
结束语:谁扼杀了转轨经济学? | 第109-110页 |
本章主要参考文献 | 第110-112页 |
第五章 斯蒂格利茨与中国渐进式转轨——从“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 第112-144页 |
第一节 中国渐进式转轨的进程 | 第112-126页 |
一、什么是(中国)渐进式转轨 | 第112-117页 |
二、渐进式转轨的理论基础 | 第117-120页 |
三、中国渐进式转轨的历程 | 第120-124页 |
四、中国渐进式转轨的绩效 | 第124-126页 |
第二节 斯蒂格利茨与中国的渐进式转轨 | 第126-133页 |
一、斯蒂格利茨与中国渐进式转轨 | 第126-130页 |
二、斯蒂格利茨对中国渐进式转轨的评价 | 第130-132页 |
三、斯蒂格利茨对中国的忠告:中国其正的危险在于“有些人对市场过分热情”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从“后华盛顿共识”到“北京共识” | 第133-141页 |
一、“北京共识”的提出 | 第133页 |
二、“北京共识”的主要内容 | 第133-134页 |
三、“北京共识”的意义 | 第134-135页 |
四、“北京共识”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 | 第135-136页 |
五、“北京共识”与“后华盛顿共识”的比较 | 第136-138页 |
六、“北京共识”的国际反响 | 第138-139页 |
七、斯蒂格利茨与“北京共识” | 第139-140页 |
八、小结 | 第140-141页 |
结束语:斯蒂格利茨讲述的两个笑话 | 第141-142页 |
本章参考文献 | 第142-144页 |
结束语 | 第144-1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45-152页 |
后记 | 第152-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