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地貌学论文--海岸地貌论文

工程影响下的细沙粉沙质岸滩地貌演变--以江苏省茅家港附近岸段为例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6页
目录第6-9页
前言第9-14页
第一章 绪论第14-25页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4-16页
  1 岸工程影响岸滩地貌第14-15页
  2 题支持第15页
  3 究意义第15-16页
 第二节 研究现状综述第16-20页
  1 岸工程对海岸地貌、海岸环境的影响研究第16-18页
  2 滩地貌变化的研究第18-20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第20-22页
  1 究思路第20-21页
  2 究方法第21-22页
 第四节 论文的内容与结构第22-25页
  1 文内容第22-23页
  2 文的基本结构第23-25页
第二章 研究区背景第25-49页
 第一节 江苏海岸的发育历史第25-28页
 第二节 江苏海岸的基本特点第28-34页
  1 岸类型以淤泥质海岸为主,基岩海岸、沙质海岸较少第28页
  2 工岸线占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较大第28页
  3 岸低平,岸线平直,潮间带坡度缓第28-29页
  4 海中部岸外有辐射沙洲分布第29页
  5 杂的水沙环境第29-32页
  6 岸淤蚀特征第32-34页
 第三节 吕四海岸的形成与演变第34-36页
  1 四海岸的演变历史第34-35页
  2 四海岸的动态第35-36页
 第四节 吕四海岸的水动力环境第36-40页
  1 海的水文特征第36-38页
  2 浪特征第38-39页
  3 汐特征第39-40页
 第五节 吕四海岸泥沙特征第40-44页
  1 沙来源第40-41页
  2 沙特性第41-44页
 第六节 吕四海岸的近期动态与潮滩地貌特征第44-48页
  1 域形势第44-45页
  2 道与岸滩近期动态第45-47页
  3 面变化第47-48页
 小结第48-49页
第三章 茅家港双突堤工程建造后的岸滩地貌变化第49-125页
 第一节 茅家港航道防护工程概况第50-51页
 第二节 工程建造前茅家港岸滩特点第51-54页
  1 家港岸滩的自然条件第51-53页
  2 道回淤特点第53-54页
 第三节 工程建成后的岸滩地貌变化第54-76页
  1 家港滩面不同位置的冲淤变化第59-72页
  2 道位置的变化第72页
  3 沙粉沙质海岸突堤与沙质海岸突堤引起冲淤的比较第72-75页
  4. 滩面地貌的变化第75页
  5. 滩面物质组成的变化第75-76页
  6. 滩面地形的极差变化第76页
 第四节 基于数字高程模型的滩面冲淤变化的定量研究第76-97页
  1 程累积曲线的变化反映的滩面冲淤变化第77-84页
  2 淤厚度第84-93页
  3 堤之间的滩面淤积计算第93-97页
 第五节 茅家港沉积物粒度变化和磁化率变化第97-110页
  1 面沉积物的粒度变化第97-105页
  2 积物磁化率变化第105-107页
  3 化率变化与粒度变化的关系第107-108页
  4 化率变化、粒度变化与水动力的关系第108-110页
 第六节 家港岸滩地貌变化的原因分析第110-114页
  1 动力的变化第110-112页
  2 面沉积物的变化反映滩面冲淤的变化第112-114页
 第七节 茅家港岸滩演变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第114-124页
  1 家港海域波浪泥沙物理模型设计第115-118页
  2 理模型的建立第118-119页
  3 理模型试验第119-120页
  4. 试验总结第120-124页
 小结第124-125页
第四章 离岸堤丁坝组合工程建造后的岸滩地貌变化第125-151页
 第一节 茅家港离岸堤丁坝组合工程概况.第125-126页
 第二节 离岸堤内的淤积分布第126-138页
  1 程区内的滩面淤积分布第130-135页
  2 沙粉沙质海岸与沙质、淤泥质海岸的离岸堤内泥沙淤积分布比较第135-138页
 第三节 离岸堤内滩面淤积厚度的计算第138-142页
  1 同淤积时间后的滩面水深第139页
  2 积厚度第139-140页
  3 最终淤积厚度第140-141页
  4 滩面淤积趋势分析第141-142页
 第四节 垂直剖面上孢粉、粒皮和磁化率的变化第142-145页
  1 季节性潮滩沉积的孢粉判别第142-143页
  2 离岸堤内的垂直剖面上粒度、磁化率与孢粉的变化第143-145页
 第五节 离岸堤内滩面淤积的原因分析第145-150页
  1 泥沙运动第145-147页
  2 离岸堤内滩面淤积厚度差异的原因分忻第147-149页
  3 离岸堤内滩面崭淤积形态变化的原因第149-150页
 小结第150-151页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第151-155页
 第一节 主要结论及创新点第151-154页
  一、主要结论第151-153页
  二、研究特色及创新点第153-154页
 第二节 讨论与展望第154-155页
参考文献第155-16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第163-164页
致谢第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ADAMS的低压断路器优化设计及仿真研究
下一篇:管制员工作负荷评估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