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7页 |
| §1.1 低压断路器简介 | 第9页 |
| §1.2 低压断路器的结构 | 第9-11页 |
| ·触头系统 | 第10页 |
| ·灭弧系统 | 第10页 |
| ·脱扣器 | 第10页 |
| ·动作机构 | 第10-11页 |
| §1.3 低压断路器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 ·国外概况 | 第12-13页 |
| ·国内概况 | 第13-14页 |
| §1.5 断路器发展的趋势 | 第14-15页 |
| §1.6 研究的内容、目的以及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目的、意义 | 第15-16页 |
| §1.7 本章小结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虚拟样机技术 | 第17-24页 |
| §2.1 虚拟样机技术概述 | 第17-18页 |
| §2.2 机械系统动态仿真的相关技术 | 第18-19页 |
| §2.3 仿真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 第19-20页 |
| §2.4 ADAMS软件简介 | 第20-24页 |
| ·ADAMS的基本构成以及功能 | 第21-23页 |
| ·ADAMS仿真分析的基本步骤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KF100型塑壳断路器的机构仿真分析 | 第24-36页 |
| §3.1 断路器模型的建立及实验验证 | 第24-26页 |
| ·断路器模型的建立 | 第24-25页 |
| ·模型的实验验证 | 第25-26页 |
| §3.2 模型的仿真分析 | 第26-29页 |
| §3.3 模型的优化 | 第29-35页 |
| ·减小动触头合闸弹跳的优化设计 | 第29-32页 |
| ·提高开断速度的优化设计 | 第32-35页 |
| §3.4 结论 | 第35-36页 |
| 第四章 一种新型断路器触头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36-63页 |
| §4.1 头系统的性能要求和工作原理 | 第36-37页 |
| §4.2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几种比较先进的触头结构的分析 | 第37-41页 |
| ·方法、原理及应用 | 第37-41页 |
| §4.3 传统结构的触头系统的固有缺点及原因分析 | 第41-42页 |
| ·主要缺点 | 第41-42页 |
| ·原因及解决方法 | 第42页 |
| §4.4 新型断路器触头机构的基本结构及各部件简介 | 第42-48页 |
| ·型触头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42-44页 |
| ·各部分结构 | 第44-48页 |
| §4.5 触头截面形状的确定 | 第48-50页 |
| §4.6 电弧现象以及交流电弧的熄灭 | 第50-52页 |
| ·电弧现象 | 第50页 |
| ·交流电的熄弧机理 | 第50页 |
| ·传统的对接式触头结构的灭弧 | 第50-51页 |
| ·新触头机构的灭弧 | 第51-52页 |
| §4.7 理论计算及主要结构参数的确定 | 第52-63页 |
| ·接触电阻计算及触头材料的选择 | 第52-57页 |
| ·电动力的计算 | 第57-60页 |
| ·触头开距的确定 | 第60-61页 |
| ·其他设计参数的确定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基于ADAMS/View的实体模型运动学仿真分析 | 第63-70页 |
| §5.1 触头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63-65页 |
| ·设置建模的基本工作环境 | 第63页 |
| ·几何建模 | 第63页 |
| ·几何属性和质量属性 | 第63-64页 |
| ·模型的修改与整合 | 第64页 |
| ·新触头的数学模型 | 第64-65页 |
| §5.2 仿真分析 | 第65-69页 |
| ·计算机仿真环境 | 第65页 |
| ·模型的主要参数 | 第65页 |
| ·仿真结果及分析 | 第65-67页 |
| ·各主要参数对触头系统分断时间(固有动作时间)的影响 | 第67-69页 |
| §5.3 结论 | 第69-70页 |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0-72页 |
| §6.1 本文研究总结 | 第70-71页 |
| §6.2 展望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4页 |
| 致谢 | 第74-75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