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 | 第10-20页 |
一、应激与应对 | 第10-12页 |
1、什么是应激? | 第10页 |
2、对心理应激的理论解释 | 第10-11页 |
3、两种应对策略 | 第11-12页 |
二、对事件可控性评估的研究 | 第12-13页 |
三、应对灵活性 | 第13-16页 |
1、适应匹配假设(The-Goodness-of-Fit hypothesis) | 第13-14页 |
2、应对灵活性概念的提出和界定 | 第14-16页 |
四、应对方式的测量 | 第16-17页 |
五、大学新生入学适应 | 第17-19页 |
1、大学新生适应的涵义 | 第17-18页 |
2、大学新生适应的内容 | 第18页 |
3、国内外大学新生入学适应的研究概况 | 第18-19页 |
六、研究的目的、内容和假设 | 第19-20页 |
1、研究大学新生应对灵活性与入学适应关系的价值 | 第19页 |
2、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3、研究假设 | 第20页 |
第二部分:实证研究 | 第20-25页 |
一、调查问卷 | 第20-23页 |
1、被试的选择 | 第20-21页 |
2、研究工具 | 第21-22页 |
3、实施过程 | 第22页 |
4、统计方法 | 第22-23页 |
二、实验室任务 | 第23-25页 |
1、被试的选择 | 第23页 |
2、实验场所 | 第23页 |
3、实验程序 | 第23-25页 |
第三部分:结果与分析 | 第25-47页 |
一、对应对灵活性问卷的分析 | 第25-37页 |
1、对大学新生期末期间日常应激事件进行分类 | 第25-29页 |
2、聚类分析得出应对灵活性的不同类型组 | 第29-37页 |
二、对实验室任务的分析 | 第37-42页 |
1、对总得分的分析 | 第37-38页 |
2、对第三节任务选择的分析 | 第38-39页 |
3、对两种实验室任务评估的分析 | 第39-42页 |
三、不同应对灵活性类型、性别、城乡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与抑郁、焦虑的关系 | 第42-47页 |
第四部分:讨论 | 第47-50页 |
一、大学新生日常生活的应激事件 | 第47页 |
二、应对灵活性类型 | 第47-48页 |
三、采用两种方法探测应对灵活性 | 第48页 |
四、应对灵活性类型、城乡和性别因素对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五部分:结论 | 第50页 |
一、大学新生中的应对灵活性类型 | 第50页 |
二、通过实验室任务进一步验证应对灵活性类型 | 第50页 |
三、影响入学适应性的因素 | 第50页 |
第六部分:对研究的反思和展望 | 第50-52页 |
一、应对策略的界定 | 第50-51页 |
二、关于评价标准的选择问题 | 第51页 |
三、关于实验室任务的选择 | 第51页 |
四、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与新生入学适应之间的动态关系 | 第51页 |
五、应对灵活性是否表现为跨情境一致性 | 第51-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8页 |
附录: | 第58-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