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7页 |
1 绪论 | 第17-21页 |
1.1 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1.2 理论背景和研究方法、研究范围 | 第18-20页 |
1.3 语料的来源 | 第20-21页 |
2 情态语义系统 | 第21-65页 |
2.1 情态研究回顾 | 第21-37页 |
2.1.1 逻辑学对情态的研究 | 第21-24页 |
2.1.1.1 从亚里斯多德到Von Wright | 第21-23页 |
2.1.1.2 模态逻辑的狭义与广义 | 第23页 |
2.1.1.3 国内的模态逻辑研究 | 第23-24页 |
2.1.2 语言学史上对情态的主要看法 | 第24-28页 |
2.1.2.1 传统语法 | 第24-25页 |
2.1.2.2 结构主义语法 | 第25页 |
2.1.2.3 格语法与生成语法 | 第25-26页 |
2.1.2.4 功能主义与认知语法 | 第26-28页 |
2.1.3 对情态的系统研究 | 第28-30页 |
2.1.4 现代汉语的情态研究 | 第30-37页 |
2.2 情态及其类型 | 第37-50页 |
2.2.1 情态的定义 | 第37-38页 |
2.2.2 对情态定义的分析 | 第38-39页 |
2.2.2.1 可能性与必然性 | 第38-39页 |
2.2.2.2 说话人的观点与态度 | 第39页 |
2.2.2.3 命题的限制成分 | 第39页 |
2.2.2 情态意义的类型 | 第39-47页 |
2.2.2.1 认识情态 | 第40-41页 |
2.2.2.2 道义情态 | 第41-43页 |
2.2.2.3 动力情态及其地位 | 第43-45页 |
2.2.2.4 关于根情态 | 第45-46页 |
2.2.2.5 关于言语行为情态 | 第46-47页 |
2.2.3 情态意义类型间的联系 | 第47-50页 |
2.2.3.1 逻辑联系 | 第47-49页 |
2.2.3.2 情态动词的历时发展 | 第49页 |
2.2.3.3 儿童情态习得 | 第49-50页 |
2.3 与情态有关的几组概念 | 第50-65页 |
2.3.1 主观情态与客观情态 | 第50-52页 |
2.3.2 语气与情态 | 第52-54页 |
2.3.3 现实与非现实 | 第54-65页 |
2.3.3.1 现实与非现实的定义及语法表现 | 第55页 |
2.3.3.2 非现实模式 | 第55-61页 |
2.3.3.3 语气与现实、非现实 | 第61-62页 |
2.3.3.4 情态与现实、非现实 | 第62-65页 |
3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语义 | 第65-119页 |
3.1 情态动词的范畴地位 | 第65-77页 |
3.1.0 引言 | 第65页 |
3.1.1 名称 | 第65-68页 |
3.1.1.1 助动词 | 第65-66页 |
3.1.1.2 能愿动词 | 第66页 |
3.1.1.3 衡词 | 第66-67页 |
3.1.1.4 能词 | 第67页 |
3.1.1.5 情态动词 | 第67-68页 |
3.1.2 情态动词的范围 | 第68-69页 |
3.1.3 划定范围的标准 | 第69-73页 |
3.1.3.1 情态动词的句法特征 | 第69-71页 |
3.1.3.2 划定标准的不足与有效性 | 第71-73页 |
3.1.4 典型范畴与情态动词身份的确定 | 第73-77页 |
3.1.4.1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划界的实质 | 第73-74页 |
3.1.4.2 动词-情态动词-副词连续统一体 | 第74-75页 |
3.1.4.3 属性范畴论与典型范畴论 | 第75页 |
3.1.4.4 几个有争议的情态动词身份 | 第75-77页 |
3.1.4.5 本文的情态动词范围 | 第77页 |
3.2 情态动词的功能与分类 | 第77-86页 |
3.2.1 归类 | 第77-80页 |
3.2.1.1 副词 | 第78页 |
3.2.1.2 动词的小类或附类 | 第78-79页 |
3.2.1.3 一般动词 | 第79页 |
3.2.1.4 动词副词两属 | 第79页 |
3.2.1.5 独立的一类词 | 第79-80页 |
3.2.2 功能 | 第80-84页 |
3.2.2.1 谓语 | 第80页 |
3.2.2.2 状语 | 第80页 |
3.2.2.3 谓语状语两分 | 第80页 |
3.2.2.4 合成谓语 | 第80页 |
3.2.2.5 双谓语 | 第80-81页 |
3.2.2.6 高一级谓语 | 第81页 |
3.2.2.7 情态语 | 第81-82页 |
3.2.2.8 提升动词 | 第82-83页 |
3.2.2.9 命题内成分与命题外成分 | 第83-84页 |
3.2.3 情态动词的下位分类 | 第84-86页 |
3.3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义系统 | 第86-111页 |
3.3.1 两种研究方法的争论 | 第86-88页 |
3.3.1.1 情态动词单义观 | 第86-87页 |
3.3.1.2 情态动词多义观 | 第87页 |
3.3.1.3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单义与多义 | 第87-88页 |
3.3.2.单义的情态动词 | 第88-91页 |
3.3.2.1 单义的动力情态动词 | 第88-89页 |
3.3.2.2 单义的道义情态动词 | 第89-90页 |
3.3.2.3 单义的认识情态动词 | 第90-91页 |
3.3.3 多义的情态动词 | 第91-109页 |
3.3.4 多义情态动词不同的典型性 | 第109页 |
3.3.5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语义系统 | 第109-111页 |
3.4 多义情态动词情态意义的分化手段 | 第111-119页 |
3.4.1 意义的阐释:解释成分与被解释成分 | 第111-112页 |
3.4.2 多义情态动词的主要解释成分 | 第112-119页 |
4 情态与情状 | 第119-139页 |
4.1 动词的情状与情态的关系 | 第119-122页 |
4.1.1 动词的情状分类 | 第119-120页 |
4.1.2 动词的情状对情态动词的语义表达的影响 | 第120-122页 |
4.2 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 | 第122-129页 |
4.2.1 静态情状 | 第122-123页 |
4.2.2 静态动词与情态解读 | 第123-129页 |
4.3 动态情状与根情态 | 第129-139页 |
4.3.1 动态情状 | 第129-130页 |
4.3.2 动态情状与情态的关系 | 第130-131页 |
4.3.3 与动态动词同现的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读 | 第131-134页 |
4.3.3.1 动作动词 | 第131-133页 |
4.3.3.2 结果动词 | 第133-134页 |
4.3.4 与动态情状格式同现的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 | 第134-139页 |
4.3.4.1 形式动词格式 | 第135-137页 |
4.3.4.2 “把”字格式 | 第137-139页 |
5 情态与体 | 第139-193页 |
5.1 情态与体的关系 | 第139-145页 |
5.1.1 体与现代汉语的体 | 第139-140页 |
5.1.1.1 体的定义 | 第139页 |
5.1.1.2 现代汉语的体 | 第139-140页 |
5.1.2 情态与体的相互联系 | 第140-145页 |
5.1.2.1 情态与体在概念上的内在联系 | 第140-142页 |
5.1.2.2 情态与体在表达形式上的联系 | 第142-145页 |
5.2 认识情态与体标记的同现限制 | 第145-160页 |
5.2.1 现实体 | 第146-153页 |
5.2.1.1 现实体的意义与表现 | 第146页 |
5.2.1.2 认识情态与现实体同现的理据 | 第146-147页 |
5.2.1.3 多义情态动词与现实体标记“了”同现时的情态语义 | 第147-153页 |
5.2.2 经历体 | 第153-157页 |
5.2.2.1 经历体的意义与形式 | 第153页 |
5.2.2.2 认识情态与经历体同现的理据 | 第153-154页 |
5.2.2.3 情态动词与经历体标记“过”同现 | 第154-157页 |
5.2.3 静态持续体 | 第157-160页 |
5.2.3.1 静态持续体的意义与形式 | 第157页 |
5.2.3.2 认识情态与静态持续体同现的理据 | 第157页 |
5.2.3.3 多义情态动词与静态持续体标记“着”同现 | 第157-160页 |
5.3 根情态与体标记的同现限制 | 第160-179页 |
5.3.1 起始体 | 第160-168页 |
5.3.1.1 起始体的意义与标记 | 第160页 |
5.3.1.2 根情态与起始体同现的理据 | 第160-161页 |
5.3.1.3 多义情态动词与起始体标记“起来”同现 | 第161-168页 |
5.3.2 继续体 | 第168-175页 |
5.3.2.1 继续体的意义与标记 | 第168页 |
5.3.2.2 根情态与继续体同现的理据 | 第168-169页 |
5.3.2.3 多义情态动词与继续体标记“下去”同现 | 第169-175页 |
5.3.3 短时体 | 第175-179页 |
5.3.3.1 短时体的意义与标记 | 第175页 |
5.3.3.2 根情态与短时体同现的理据 | 第175-176页 |
5.3.3.3 多义情态动词与短时体同现 | 第176-179页 |
5.4 “着”与情态动词的歧义 | 第179-184页 |
5.4.1 “着”的内部分化 | 第179-180页 |
5.4.2 动态持续体标记“着”与根情态动词的同现 | 第180-182页 |
5.4.3 “着”的分化与情态动词的歧义 | 第182-184页 |
5.4.3.1 对同一句中的“着”的不同理解 | 第183页 |
5.4.3.2 “着”的歧义与情态动词的歧解 | 第183-184页 |
5.5 “了”与情态动词的歧义 | 第184-193页 |
5.5.1 补语“了” | 第185-188页 |
5.5.1.1 补语“了”出现的句法环境和语法意义 | 第185页 |
5.5.1.2 补语“了”与根情态的匹配 | 第185-186页 |
5.5.1.3 多义情态动词与补语“了”同现时的情态语义 | 第186-187页 |
5.5.1.4 与补语“了”同现时情态动词的歧解 | 第187-188页 |
5.5.2 即现体“了” | 第188-193页 |
5.5.2.1 即现体“了”的分布 | 第188-189页 |
5.5.2.2 即现体与根情态匹配 | 第189页 |
5.5.2.3 多义情态动词与即现体标记“了”同现时的情态意义 | 第189-190页 |
5.5.2.4 与即现体“了”同现时情态动词的歧解 | 第190-193页 |
6 情态与否定 | 第193-226页 |
6.1 情态的否定 | 第193-198页 |
6.1.1 否定与其他范畴的关系 | 第193-194页 |
6.1.2 否定与情态的关系 | 第194-195页 |
6.1.2.1 否定与情态在概念结构上的关系 | 第194页 |
6.1.2.2 否定互补与情态量级 | 第194-195页 |
6.1.3 情态否定的类型 | 第195-196页 |
6.1.4 否定在多义情态动词解释中的作用 | 第196-198页 |
6.1.4.1 否定对情态多义的滤除作用 | 第196-197页 |
6.1.4.2 否定对多义情态动词情态解读的倾向性影响 | 第197-198页 |
6.2 “没”的情态外部否定 | 第198-210页 |
6.2.1 与“没”兼容的情态意义类型:动力情态 | 第198-199页 |
6.2.2 “没”的性质与情态类型的关系 | 第199-200页 |
6.2.3 “没”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滤除 | 第200-201页 |
6.2.4 动力情态的内部分化 | 第201-204页 |
6.2.5 动力情态的现实否定的语义结构 | 第204-210页 |
6.3 “没”的情态内部否定 | 第210-213页 |
6.3.1 内部否定“没”的性质 | 第210页 |
6.3.2 内部否定“没”对多义情态动词解读的影响 | 第210-213页 |
6.4 情态的双重否定 | 第213-226页 |
6.4.1 重否定与情态的双重否定 | 第213-215页 |
6.4.1.1 关于双重否定 | 第213-214页 |
6.4.1.2 情态的双重否定 | 第214-215页 |
6.4.2 双重否定与情态解释 | 第215-226页 |
6.4.2.1 “不M不” | 第215-220页 |
6.4.2.2 “不M没” | 第220-222页 |
6.4.2.3 “没M不” | 第222-226页 |
7 情态动词的同现 | 第226-242页 |
7.1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同现现象 | 第226-231页 |
7.1.1 人类语言情态动词的同现共性 | 第226-227页 |
7.1.2 汉语的情态动词同现 | 第227-228页 |
7.1.3 现代汉语情态动词的同现规则 | 第228-231页 |
7.2 情态动词的连续同现 | 第231-242页 |
7.2.1 规则的有效性与情态语义的解读 | 第231-233页 |
7.2.1.1 单义情态动词的定位作用 | 第231-232页 |
7.2.1.2 多义情态动词之间的相互索引 | 第232-233页 |
7.2.2 情态动词的连续同现考察 | 第233-239页 |
7.2.3 EDD规则的有效性与修正 | 第239-242页 |
8 结语 | 第242-249页 |
参考文献 | 第249-265页 |
后记 | 第265-266页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266页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第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