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三家注的语法观及其发展
导言 | 第1-12页 |
一、 古人丰富的语法观念表明古代已具语法学雏形 | 第7-8页 |
二、 国内有关古代语法学研究综述 | 第8-11页 |
三、 本文研究的对象、内容及其意义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三家注”的词法观探析 | 第12-41页 |
一、 词类观 | 第12-33页 |
(一) 《毛诗诂训传》 | 第12-19页 |
(二) 《毛诗笺》 | 第19-21页 |
(三) 《毛诗正义》 | 第21-33页 |
二、 分析词的句法功能义 | 第33-34页 |
(一) 分析名词句法功能义 | 第33页 |
(二) 分析动词句法功能义 | 第33-34页 |
(三) 分析形容词句法功能义 | 第34页 |
三、 分析一词多类多义 | 第34-36页 |
四、 揭示构词法 | 第36-41页 |
(一) “重言”构词法 | 第36-37页 |
(二) 揭示并列复合词的构成原则 | 第37-41页 |
第二章 “三家注”的句法观探析 | 第41-64页 |
一、 分析句法结构 | 第41-42页 |
(一) 分析述补结构 | 第41页 |
(二) 分析偏正结构 | 第41-42页 |
(三) 分析联合结构 | 第42页 |
二、 树立句子观念及其分析句式句型 | 第42-51页 |
(一) 突破音句,表现义句,标志句子观念的树立 | 第42-43页 |
(二) 论述句子 | 第43-44页 |
(三) 分析判断句 | 第44-45页 |
(四) 分析被动句 | 第45-47页 |
(五) 分析疑问句 | 第47-48页 |
(六) 分析复句结构 | 第48-51页 |
三、 分析动宾间的几种特殊语义关系 | 第51-52页 |
(一) 分析意动语义关系 | 第51-52页 |
(二) 分析使动语义关系 | 第52页 |
(三) 分析为动语义关系 | 第52页 |
四、 分析语用 | 第52-60页 |
(一) 语序调整 | 第52-57页 |
(二) 补出省略成分 | 第57-59页 |
(三) 句类转换 | 第59-60页 |
五、 揭示几种修辞现象 | 第60-64页 |
(一) 互文、互辞、互言 | 第60-61页 |
(二) 变文(便文) | 第61页 |
(三) 对文(相对为文)、散文(散) | 第61-62页 |
(四) 连文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