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导论 | 第7-10页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2 论文的研究假设 | 第8页 |
1.2.1 个人效用最大化假设 | 第8页 |
1.2.2 机会主义倾向假说 | 第8页 |
1.2.3 信息不对称假设 | 第8页 |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8页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8-10页 |
2 经营者激励的相关理论与模式综述 | 第10-22页 |
2.1 经营者的涵义 | 第10页 |
2.2 经营者激励的理论综述 | 第10-13页 |
2.2.1 委托代理理论 | 第10-11页 |
2.2.2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1页 |
2.2.3 管理激励理论 | 第11-13页 |
2.3 经营者的激励模式 | 第13-15页 |
2.4 公司绩效评价与经营者绩效评价 | 第15-22页 |
2.4.1 绩效评价的含义 | 第15页 |
2.4.2 绩效评价的目的 | 第15-16页 |
2.4.3 绩效评价的方法 | 第16-22页 |
3 陕鼓集团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 第22-26页 |
3.1 陕鼓集团概况 | 第22-24页 |
3.2 陕鼓集团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 第24-26页 |
4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26-43页 |
4.1 国内外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现状 | 第26-32页 |
4.1.1 发达国家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现状 | 第26-28页 |
4.1.2 中国国有企业经营者报酬激励现状评析 | 第28-32页 |
4.2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的现状 | 第32-37页 |
4.2.1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模式概述 | 第32页 |
4.2.2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的具体构成 | 第32-35页 |
4.2.3 陕鼓集团经营者的绩效考核 | 第35-37页 |
4.3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的存在问题分析 | 第37-41页 |
4.3.1 现行经营者报酬模式分析 | 第37-39页 |
4.3.2 现行经营者绩效考核模式分析 | 第39-41页 |
4.4 改进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的基本思考 | 第41-43页 |
4.4.1 定位陕鼓集团的经营价值取向 | 第41页 |
4.4.2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决定机制的变革 | 第41页 |
4.4.3 陕鼓集团可采用的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 | 第41-42页 |
4.4.4 陕鼓集团可采用的经营者绩效考核模式 | 第42-43页 |
5 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体系的改进设计 | 第43-53页 |
5.1 影响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的因素 | 第43-45页 |
5.1.1 企业外部因素 | 第43-44页 |
5.1.2 企业内部因素 | 第44-45页 |
5.2 改进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的基本原则 | 第45-46页 |
5.2.1 战略导向原则 | 第45页 |
5.2.2 激励性原则 | 第45页 |
5.2.3 竞争性原则 | 第45-46页 |
5.2.4 合法性原则 | 第46页 |
5.3 改进的陕鼓集团经营者绩效考核模式 | 第46-50页 |
5.3.1 陕鼓集团经营者绩效考核的设计框架 | 第46页 |
5.3.2 针对陕鼓集团的公司绩效考核 | 第46-48页 |
5.3.3 针对陕鼓集团的经营者绩效考核 | 第48-49页 |
5.3.4 陕鼓集团的经营者综合考核结果 | 第49-50页 |
5.4 改进的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模式 | 第50-52页 |
5.4.1 年薪 | 第50-52页 |
5.4.2 延期支付计划 | 第52页 |
5.5 关于改进陕鼓集团经营者报酬激励体系的特别说明 | 第52-53页 |
6 结论 | 第53-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