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标准与检验论文--食品污染度的测定论文

基于适配体农残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及检测性能研究

中文摘要第3-6页
英文摘要第6-14页
1 绪论第14-44页
    1.1 前言第14-17页
        1.1.1 农药概述第14-15页
        1.1.2 农药的危害第15-17页
    1.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第17-28页
        1.2.1 传统农药残留检测方法第17-21页
        1.2.2 基于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第21-28页
    1.3 阵列传感器第28-31页
        1.3.1 阵列传感器简介第28-29页
        1.3.2 阵列传感器应用第29-31页
    1.4 适配体传感器的应用第31-40页
        1.4.1 适配体及其特点第31-32页
        1.4.2 适配体生物传感器的设计策略第32-39页
        1.4.3 适配体传感器在农药检测中的应用第39-40页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40-44页
        1.5.1 研究目的第40页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40-42页
        1.5.3 创新点第42-44页
2 基于适配体-纳米金比色阵列对农药的检测研究第44-66页
    2.1 引言第44-46页
    2.2 实验部分第46-48页
        2.2.1 实验试剂和仪器第46-47页
        2.2.2 适配体序列和溶液配制第47页
        2.2.3 柠檬酸稳定的AuNP的合成与表征第47页
        2.2.4 适配体与农药作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采集第47页
        2.2.5 数据统计与分析第47-48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48-64页
        2.3.1 AuNP的表征第48-50页
        2.3.2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50-52页
        2.3.3 适配体与农药作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分析第52-54页
        2.3.4 液体比色阵列检测农药的响应图谱和传感机理第54-57页
        2.3.5 层序聚类分析(HCA)第57-58页
        2.3.6 主成分分析(PCA)第58-61页
        2.3.7 线性判别分析(LDA)及对未知样本的响应第61-64页
    2.4 本章小结第64-66页
3 复合敏感元件阵列的构建及其对多种农药的识别研究第66-84页
    3.1 引言第66-68页
    3.2 实验部分第68-71页
        3.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68-69页
        3.2.2 适配体序列和溶液配制第69-70页
        3.2.3 AuNP的制备第70页
        3.2.4 敏感元件与农药作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采集第70-71页
        3.2.5 农药分析物的制备第71页
        3.2.6 模式图及RGB差值的采集第71页
        3.2.7 数据集统计分析第71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71-83页
        3.3.1 敏感元件与农药作用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第71-73页
        3.3.2 敏感元件与农药作用的可视化指纹图谱第73-74页
        3.3.3 层序聚类分析(HCA)第74-76页
        3.3.4 主成分分析(PCA)第76-78页
        3.3.5 线性判别分析(LDA)第78-79页
        3.3.6 重现性和稳定性第79-81页
        3.3.7 实际样品分析第81-83页
    3.4 本章小结第83-84页
4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和二茂铁构建的适配体传感器对马拉硫磷的检测研究第84-100页
    4.1 引言第84-86页
    4.2 实验部分第86-89页
        4.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86-87页
        4.2.2 适配体、捕获探针序列和溶液配制第87-88页
        4.2.3 UiO-66-NH_2的制备第88页
        4.2.4 CP-MOF-Fc复合物的合成第88页
        4.2.5 玻碳电极的制备第88-89页
        4.2.6 纳米金沉积第89页
        4.2.7 适配体的固定第89页
        4.2.8 马拉硫磷的电化学测量第89页
        4.2.9 传感器对实际样品的检测第89页
    4.3 结果与讨论第89-98页
        4.3.1 结构和成分表征第89-91页
        4.3.2 电化学表征第91-94页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94-95页
        4.3.4 传感器对马拉硫磷的检测性能第95-96页
        4.3.5 重复性第96-97页
        4.3.6 选择性第97页
        4.3.7 实际样品检测第97-98页
    4.4 本章小结第98-100页
5 基于聚多巴胺-纳米金和核酸外切酶I构建的双信号适配体传感器对马拉硫磷的超灵敏检测研究第100-116页
    5.1 引言第100-102页
    5.2 实验部分第102-104页
        5.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02-103页
        5.2.2 适配体、探针序列和溶液配制第103页
        5.2.3 AuNP/PDA/GCE的制备第103-104页
        5.2.4 电化学适配体传感器的构建和检测第104页
        5.2.5 实际样品的制备第104页
    5.3 结果与讨论第104-115页
        5.3.1 电极复合材料的表征第104-107页
        5.3.2 可行性第107-110页
        5.3.3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10-111页
        5.3.4 传感器对马拉硫磷的检测性能第111-113页
        5.3.5 选择性、重复性和稳定性第113-114页
        5.3.6 实际样品检测第114-115页
    5.4 本章小结第115-116页
6 基于氧化铜纳米花-单壁碳纳米管构建的再生型适配体传感器对毒死蜱的电化学检测研究第116-130页
    6.1 引言第116-117页
    6.2 实验部分第117-119页
        6.2.1 主要试剂和仪器第117-118页
        6.2.2 适配体、捕获探针序列和溶液配制第118页
        6.2.3 CuO NFs-SWCNTs修饰GCE的制备第118-119页
        6.2.4 AMP的固定和杂交第119页
        6.2.5 毒死蜱的电化学检测第119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9-129页
        6.3.1 适配体传感器的传感机理第119-121页
        6.3.2 CuO NFs-SWCNTs复合纳米材料的表征第121-122页
        6.3.3 不同修饰电极的电化学表征第122-124页
        6.3.4 实验条件的优化第124-125页
        6.3.5 适配体传感器对毒死蜱的检测及灵敏度第125-126页
        6.3.6 生物传感器的选择性、再生性和重复性第126-128页
        6.3.7 实际样本分析第128-129页
    6.4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7 总结与展望第130-134页
    7.1 总结第130-132页
    7.2 展望第132-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60页
附录第160-162页
    A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60页
    B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第160-161页
    C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1-162页
致谢第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轻盈的舞蹈,沉着的站立--论铁凝小说中女性形象的生成
下一篇:未完成的定位:孙犁研究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