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尔雅》综论
引言 | 第1-8页 |
一、 今本与古本《小尔雅》的关系 | 第8-11页 |
(一) 前人的述评 | 第8-9页 |
(二) 今本《小尔雅》基本保持了古本的原貌 | 第9-10页 |
(三) 今本《小尔雅》中后人增益的内容 | 第10-11页 |
二、 《小尔雅》的成书年代及其作者 | 第11-15页 |
(一) 小尔雅的成书年代 | 第11-13页 |
1 、 从后人的征引来看 | 第11-12页 |
2 、 从个别词汇的写法来看 | 第12页 |
3 、 《小尔雅》中补充了大量的“新”词 | 第12-13页 |
4 、 从《小尔雅》与《方言》的比较来看 | 第13页 |
(二) 《小尔雅》的作者问题 | 第13-15页 |
1 、 《小尔雅》的作者不是孔鲋 | 第13-14页 |
2 、 《小尔雅》的作者可能是西汉时的楚人 | 第14-15页 |
三、 《小尔雅》的性质、宗旨及其内容 | 第15-18页 |
四、 《小尔雅》编排方式的特点 | 第18-22页 |
(一) 《尔雅》的编排方式及特点 | 第18-19页 |
(二) 《小尔雅》的编排特点 | 第19-22页 |
1 、 《广诂》义类系联 | 第20页 |
2 、 《广言》义类系联 | 第20-21页 |
3 、 《广训》义类系联 | 第21-22页 |
五、 《小尔雅》释义方式的特点及术语 | 第22-29页 |
(一) 释义的特点 | 第23-25页 |
1 、 系列限义 | 第23-24页 |
2 、 不对等为训 | 第24页 |
3 、 训语兼容 | 第24-25页 |
(二) 义项安排的特点 | 第25-26页 |
1 、 《小尔雅》中重出的被释词 | 第25-26页 |
2 、 增补《尔雅》的义项 | 第26页 |
(三) 行文的特点 | 第26-27页 |
(四) 《小尔雅》的术语使用情况 | 第27-29页 |
1 、 判断句的训释“某,某也” | 第28页 |
2 、 谓之、曰、为 | 第28页 |
3 、 言、道、语 | 第28-29页 |
六、 《小尔雅》的价值及其不足 | 第29-32页 |
(一) 《小尔雅》的成就 | 第29-31页 |
1 、 释词范围扩大 | 第29-30页 |
2 、 《小尔雅》保存的古训解说精辟 | 第30页 |
3 、 反映了汉代的语言实际并对《尔雅》有所改进 | 第30-31页 |
4 、 《小尔雅》的实用价值及影响 | 第31页 |
(二) 《小尔雅》的缺陷及不足 | 第31-32页 |
1 、 体例不严谨 | 第31页 |
2 、 个别解说不严谨甚至有误 | 第31-32页 |
3 、 《小尔雅》容量有限 | 第32页 |
七、 《小尔雅》的注本 | 第32-36页 |
(一) 王煦《小尔雅疏》 | 第33页 |
(二) 葛其仁《小尔雅疏证》 | 第33-34页 |
(三) 宋翔凤《小尔雅训纂》 | 第34页 |
(四) 胡承珙《小尔雅义证》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后记 | 第39-40页 |
个人学术论文目录 | 第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