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选题理由与研究现状 | 第1-53页 | 
| 第一章 父亲形象 | 第12-23页 | 
| 一、 良知的声音:《判决》等作品中的“父亲” | 第12-15页 | 
| 二、 象征秩序的形象载体:《审判》中的“父亲” | 第15-18页 | 
| 三、 对抗死亡恐惧的幻象:《城堡》中的“父亲” | 第18-23页 | 
| 第二章 女性形象 | 第23-35页 | 
| 一、 与性爱相关的女性形象 | 第23-26页 | 
| 二、 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女性形象 | 第26-29页 | 
| 三、 作为精神象征的女性形象 | 第29-35页 | 
| 第三章 动物形象 | 第35-43页 | 
| 一、 无根的“异化” | 第35-36页 | 
| 二、 失去身份的艺术和艺术家 | 第36-38页 | 
| 三、 被遗忘的世界及其存在形式 | 第38-43页 | 
| 第四章 异国形象 | 第43-53页 | 
| 一、 美国 | 第43-45页 | 
| 二、 中国 | 第45-49页 | 
| 三、 俄国与阿拉伯 | 第49-53页 | 
| 余论: 卡夫卡的“形象”与后现代语境下的“幻象” | 第53-61页 |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