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疲劳及疲劳检测方法 | 第11-14页 |
·疲劳驾驶的表征和原因 | 第11-12页 |
·疲劳驾驶的检测方法及其优缺点 | 第12-14页 |
·国内外研究状况 | 第14-17页 |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5-17页 |
·目前研究所存在的问题 | 第17-18页 |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PERCLOS 疲劳检测理论和现有系统 | 第19-26页 |
·PERCLOS 定义和计算方法 | 第19页 |
·PERCLOS 有效性可靠性实验 | 第19-22页 |
·基于PERCLOS 疲劳判断阀值 | 第22-23页 |
·基于PERCLOS 的疲劳检测系统 | 第23-25页 |
·利用DSP 构成的系统 | 第23-25页 |
·利用PC 机构成的系统 | 第25页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三章 总体方案设计及论证 | 第26-34页 |
·系统设计思路与原则 | 第26页 |
·系统硬件组成 | 第26-28页 |
·摄像头 | 第27页 |
·PC 机 | 第27-28页 |
·帧数比与时间比的关系 | 第28页 |
·系统软件流程 | 第28-33页 |
·用户信息的模块 | 第29-30页 |
·图像获取模块 | 第30页 |
·人脸定位模块 | 第30页 |
·眼部状态和疲劳判断模块 | 第30-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四章 人脸检测 | 第34-44页 |
·色彩空间知识 | 第35-37页 |
·RGB 空间 | 第35-36页 |
·YCbCr 空间 | 第36-37页 |
·图像二值化 | 第37-38页 |
·二值图像的定义 | 第37页 |
·二值化图像的原因 | 第37-38页 |
·二值化图像的过程 | 第38页 |
·差分法检测人脸 | 第38-42页 |
·背景差分法 | 第38-39页 |
·帧间差分法 | 第39页 |
·背景差分和帧间差分结合法 | 第39-41页 |
·人脸位置的确定 | 第41-42页 |
·本章小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人眼的定位和状态检测 | 第44-60页 |
·人脸肤色聚类和分割 | 第44-49页 |
·在RGB 及其线性变化空间中的聚类 | 第45页 |
·在YCbCr 中的聚类 | 第45-48页 |
·人脸皮肤分割 | 第48-49页 |
·图像的测量 | 第49-53页 |
·图像测量的基本概念 | 第49-50页 |
·图像的区域标记 | 第50-52页 |
·图像的区域高、宽以及面积测量 | 第52-53页 |
·人眼定位 | 第53-57页 |
·粗略定位 | 第53页 |
·消除噪声干扰 | 第53-55页 |
·精确定位眼睛 | 第55-56页 |
·较大偏转条件下的定位 | 第56-57页 |
·状态检测 | 第57-59页 |
·人眼状态检测实验 | 第57-58页 |
·常用检测法 | 第58页 |
·本文所采用的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开闭判断 | 第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六章 疲劳判断实验 | 第60-68页 |
·视频标定阀值实验 | 第60-64页 |
·实验目的 | 第60页 |
·实验设备 | 第60-61页 |
·实验软件 | 第61-62页 |
·实验 | 第62-63页 |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63-64页 |
·标准仪器确定实验 | 第64-66页 |
·实验目的 | 第64页 |
·实验设备 | 第64页 |
·实验 | 第64-65页 |
·实验数据与分析 | 第65-66页 |
·本系统程序功能 | 第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8-70页 |
·总结 | 第68页 |
·展望 | 第68-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课题 | 第75页 |